首页

研究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动态 >> 正文

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碳足迹与经济足迹间的权衡

发布日期:2023-02-24    作者:     来源:     点击:

摘要:

跨国企业生产活动的副作用一直是学者争论的焦点。据称,跨国公司为其经营所在国带来就业促进和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被指责加剧了不平等和带来了环境破坏。在本文中,我们使用了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追踪归属于跨国企业的外国子公司CO2 排放量和增加值,来量化在全球供应链中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之间的权衡结果。结果表明,大多数国家/地区的跨国企业对 CO2 排放的贡献大于其对供应链增值的贡献。这主要是由于跨国公司的生产集中在碳密集行业(如制造业),该类行业对高附加值活动(服务业)的参与度相对较低。本文还表明,跨国企业的碳强度通常高于同一行业的国内企业,尤其是在经合组织国家,这破坏了这些国家为减少全球碳排放所做的努力。与国内公司相比,跨国企业将更大比例的进口产品隐含排放纳入其碳足迹中,导致碳泄漏。由于发达国家拥有占全球产出 89% 的跨国公司及其附属公司,因此这些国家应制定政策以减少其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海外活动的碳足迹。

研究背景

世界三大经济体(美国、欧盟和中国)针对减缓气候变化的问题再次提出了新方针。三大经济体提出的气候政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举措,然而,他们忽视了将国际贸易和跨国企业的海外活动纳入减排目标的重要性。跨国公司的海外活动不仅可能成为国际贸易中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而且跨国公司还可能对其各自东道国的就业和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同时,跨国公司的外国子公司在大型经济体的碳足迹核算中占很大份额。由此产生的问题是,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经济足迹与环境足迹间是否能达到平衡?

针对这一问题,Castilla-La Mancha大学的Mateo Ortiz博士等人发表了题为“The trade-off between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footprints of multinationalsforeign affiliates”的研究论文。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比较跨国公司生产活动的经济影响与其环境影响,以及探究跨国公司生产活动中CO2的排放量与附加值之间是否存在不平衡。

研究内容

本文使用最近发布的跨国企业活动数据集 (AMNE)并应用了全球多区域投入产(MRIO) 模型,该模型提供了区分国内企业和跨国企业的 MRIO 表。文中使用国际能源署的碳排放数据对 MRIO 模型进行环境扩展,以估算 2005-2016 年期间在全球范围内跨国企业的碳足迹。估算采用生产者足迹 (PF) 核算,其中包括生产所需的进口(不同于基于生产的核算)和出口(不同于基于消费的核算)。PF包括追踪跨国企业全球供应链中的排放量和附加值,这些供应链提供最终产品,并要求它们对全球所有上游生产产生的环境和经济影响负责。这有助于确定跨国公司在参与其全球供应链的国家中所做的净权衡,并有助于量化通过跨国公司相关国际贸易进行的排放和增值转移。此外,PF 方法下的责任分配机制激励公司不仅在其自身的直接生产活动中,而且在其供应商(本地和国外)的生产活动中采用低碳生产活动。同样的衡量标准也适用于国内企业,以比较在同一国家和行业运营的两类公司的经济环境权衡,这使我们能够得出关于它们在收入和碳排放产生方面的不同行为的结论。

模型数据

本研究的核心数据是最近发布的跨国企业分析活动(AMNE)数据库,该数据库由经合组织出版,提供了 2005-2016涵盖60个国家/地区(36个经合组织国家、23个非经合组织国家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34个行业的MRIO表。AMNE 数据库是第一个通过识别每个行业和国家内的两种公司类型来整合公司异质性的投入产出数据库:国内企业和跨国企业。根据AMNE 数据库,跨国公司的外国子公司被定义为那些外国公司直接或间接控股 50% 以上的企业。

原始数据库确定了六类最终需求:家庭消费、非营利机构、政府消费、投资、库存变化和境外居民直接购买。为简单起见,本文将这些类别汇总为每个国家最终需求的单一向量。

研究结论

本文评估了跨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环境和经济影响,并将其绩效与国内企业进行了比较,区分了经合组织国家和非经合组织国家。尽管跨国公司采取行动减少碳足迹并可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我们确定了影响跨国企业对于东道国经济-环境影响权衡的三个主要因素:(1) 跨国企业的部门分布;(2)与国内企业相比,跨国企业生产活动的CO2排放强度;(3)跨国企业进口产品中隐含碳排放。对于经合组织和非经合组织国家,我们的结果表明,在 2005 年至 2016 年期间,跨国企业在减少东道国的碳排放方面没有发挥理想的积极作用。跨国企业集中于碳密集型行业,其生产活动碳强度高于国内企业,进口产品的隐含碳排放占全球出口隐含排放总量的 29%。然而,这些排放核算并未完全涵盖跨国公司的生产活动,跨国公司与当地供应商进行的国际离岸外包和分包相关的排放并未涵盖在内。与经合组织国家的跨国企业相比,非经合组织国家的 跨国企业产生的污染更多,产生的附加值更少。

作者简介:

Mateo Ortiz: Castilla-La Mancha大学经济与商业学院经济学博士,全球能源与环境经济分析研究小组成员。迄今,已在Journal of Economic Structures, ICE Revista de Economía,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等期刊发表文章十余篇。

 

上一条:常纪文:我与环境保护党政同责理论 下一条:碳交易机制能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