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动态 >> 正文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探索

发布日期:2022-11-28    作者:     来源:     点击:

导读

文章探讨了生态产品、生态产品价值、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运行机制三大基本问题,创新性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系统框架。研究认为:①生态产品是人类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生产的满足人需求的一切物质产品和服务,人是生态产品的供需主体。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能够作为生态产品价值界定的依据。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卖方付出劳动提供生态产品并获得收益,买方付出金钱购买生态产品并获得使用价值”的闭环形成。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运行机制以竞争性、排他性产品差异为基础分类实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政策实施应注重社会属性并强化差异性。

本文引用信息:

王丽.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探索[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2, 35(11):4-10.

0 引言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关键举措,是激发市场活力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要求。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研究方兴未艾,而蓬勃开展的各地实践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在此背景下,加强相关理论探索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方面,生态产品、生态产品价值、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运行机制是本领域研究的基本问题。关于生态产品,由于其本身具有高度复杂性,导致其定义和特征研究呈现多样性。生态产品定义方面,目前主要有物质产品、自然要素本身、最终产品和服务等三种类型。另外,在特定定义基础上,有研究进一步展开分类。如,从纯公共生态产品、市场型/私人产品型生态产品、准公共生态产品细化分类定义,或从全球性公共生态产品、全国性公共生态产品、区域或流域性公共生态产品、社区性公共生态产品、私人生态产品细化分类等。生态产品特征方面,目前研究从复杂性、有益性、多维度、外部性、地域性、难计量、分割性、难交易、稀缺性、生物生产性、保护成效性等方面展开描述。对于生态产品特征分析,须在明确定义的基础上开展,否则,由于生态产品的复杂性易得出相矛盾的结论。

关于生态产品价值,有研究以总的“生态产品+价值”模式定义,例如,最终产品与服务的价值总和;也有研究以细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定义,例如,从供给服务、文化服务、支持服务、调节服务等分类界定价值;还有研究从多领域价值出发细化分类探讨,例如,从生态、伦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细分出生态资本价值、产品使用价值、增加就业价值、政绩激励价值、经济刺激价值等。除此之外,相关研究认为生态产品兼具市场价值(经济价值)和非市场价值(生态价值);将价值分为经济价值(直接使用价值)、生态价值(间接使用价值)、社会价值(非使用价值);将价值来源分为人类生产、生态生产两种途径;区分探讨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价值理论。现代意义的生态产品价值研究近年来才兴起,相关探索较为多样,但在研究中借鉴已有积淀的成熟理论要优于从零开始探索。目前经济领域价值理论主要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以及西方经济学的边际效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均衡价值论等。对于生态产品价值,目前有研究将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均列出并展开探讨,有研究直接选择了劳动价值论。总体来看,关于生态产品价值,在厘清生态产品概念的基础上,对于价值的探讨是核心。

关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运行机制,目前以探讨为主。有研究将生态产品作为整体进行统一机制分析,也有研究进行细化分类探讨,例如,将价值实现机制分为产业生态型、生态产业型、产权交易型、生态溢价型、生态补偿型、生态倡议型、绿色金融型等;分为物质供给类、文化服务类、生态调节和生命支持类等;主要根据实施主体划分为科层化实现机制、市场化实现机制和NGO实现机制等。还有研究以生态空间为视角,从产权-需求出发分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除此之外,聚焦于特定细化类型,如,单独就生态补偿和绿色农产品供给、生态银行、栖息地交换和生态恢复计划、生态公共产品等运行机制分别以案例形式展开探讨。总体来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讨须以明确生态产品和生态产品价值概念为基础和前提,由此把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的特性和规律,进而得出合理的结论。

实践方面,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2021年,《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印发,力求从制度层面破解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瓶颈制约。除此之外,《关于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等从不同方面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做出部署。地方层面,尤其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后,各地热情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开展了大量实践探索。目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已经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到国家和地方“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虽然投入巨大的热情,但在实践中仍然出现生态产品“杂、散、乱”“市场化程度不够、体系不健全”“难度量、难变现、难交易”等诸多问题。上述实践问题较大程度是由于理论研究薄弱所致。

生态产品、生态产品价值、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运行机制是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关键,三者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具有严密的逻辑递进性和紧密的相互依存性。即,由于生态产品非常复杂,必须对其进行严格定义;在清晰完备的定义基础上,结合价值研究,才能得出科学有效的生态产品价值内涵;在明确生态产品价值的前提下,进一步结合相关理论研究与分析,才有可能对其实现运行机制全面深刻地认识。上述三者统一于整体设计和系统框架。对此,本文立足于人的视角,借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竞争性排他性产品分类原理,在人与人之间不同交易体系框架下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展开新探索,以期为相关理论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

1 生态产品的概念与特征

1.1 生态产品概念

前文所述的生态产品三种主要定义,具体如下:①加入了生态要素的由人类付出劳动参与生产的物质产品。例如,生产过程中采用了生态工艺、产品设计中考虑了环境因素、贴上了生态标签等的产品。②满足人类需求的自然要素本身。例如,《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生态产品定义为:“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 ③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所提供的一切最终产品和服务。一般而言,有几种类型,分别是:食品、水、木材、纤维等物质产品,气候调节、固碳释氧、水质净化等调节服务,消遣娱乐、美学体验等精神服务,土壤形成、光合作用、养分循环等支持服务。本文选取第三种类型并进一步强化人的因素。即,生态产品是人类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生产的满足人需求的一切物质产品和服务。

上述第一种类型主要指物质产品而忽略了服务。第二种类型聚焦于自然要素本身而忽略了共同形成最终产品的人工要素。对于第三种类型,本文在原定义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人是生态产品的供需主体(生态产品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即,突出人的作用,而此是全文一以贯之的主线。生态产品是“产品”,不是生态(自然)本身,应有供给方和需求方。目前,学术界对生态产品的需求方是人类具有共识,但对供给方是人类还是自然或者两者兼有持不同意见。对此,本文认为供给方应是人类。因为,自然没有为迎合人类需求而主动供给产品的能力,既无法承担供给方的全部功能,也不具有主观能动性;与之相对,人类却可以主动供给满足需要的产品。例如,自然既可以产生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小雨,也可以产生毁坏农作物的特大暴雨。其没有主动迎合人类需求,只供应人类需要的产品,而是好坏均有,不是一个合格的供给方。另外,雨量大小也并非自然意愿而致,只是客观环境条件下使然。与之相对,为满足促进农作物生长需求,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可以人工降/驱雨,主动提供所有满足需求的雨量。

1.2 生态产品特征

西方经济学根据竞争性和排他性将产品划分的四种类型同样适用于生态产品。具体为:具有无排他性、无竞争性特征的公共产品,如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调节支持等服务;具有无排他性、有竞争性特征的公共资源,如成熟市场交易的碳排放权;具有有排他性、无竞争性特征的俱乐部产品,如经过生态修复后开发再利用的废旧矿山;具有有排他性、有竞争性特征的私人产品,如信阳毛尖。另外,生态产品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主要表现在:①生态产品的影响群体差异较大,既有个人(如购买了绿色食品的个人),也有特定地域群体(如在特定地域生态修复中受益的居民),还有广袤空间的民众(如因限制碳排放获得气候调节服务的民众)。②生态产品外部性有无均存在。例如,私人产品类生态产品外部性较小(如上述绿色食品),排他性较小的生态产品外部性较为明显(如上述气候调节服务)。③特定自然生态主体形成的生态产品具有复杂性。如一片森林,当作为旅游景点开发时,其是俱乐部产品,价值可能主要由门票、旅游开发权的转让等体现;当作为木材被砍伐后制成造纸原料或者家具等时,其是私人产品,价值可能主要由物品价格体现;当作为输送氧气、改善空气质量、涵养水土等服务的载体时,其是公共产品,价值可能主要由政府购买体现。

2 生态产品价值的辨析与界定

2.1 价值理论辨析

关于生态产品价值,正如前文所述,在厘清生态产品概念的基础上,对于价值的探讨是核心。经济领域关于产品价值的理论,主要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以及西方经济学的边际效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均衡价值论等。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价值由商品购买方的主观需求来评价,商品的价值量用增加购买单位物品逐渐递减的效用中最后一个单位所具有的效用来衡量;该理论用个体意识和感受来衡量价值较为主观,其随着购买者差异和环境变化存在不稳定性和难衡量性。要素价值论认为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等要素共同决定产品的价值;该理论将商品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表象要素作为价值的衡量标准,而忽略了对商品形成根源和价值源泉的内在考量。均衡价值论认为供给方的生产费用和需求方的边际效用共同决定产品的价值;该理论从表面看将供需双方均纳入了价值评价考虑范畴,但一方面,其引入非理性、不稳定、难衡量的主观感受作为衡量标准,另一方面,其衡量的是价格而非价值。相对上述理论,劳动价值论为价值衡量提供了客观理性、相对稳定、可衡量的尺子,即,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对商品和价值的根源进行了透彻分析,即,商品价值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在此,本文认为劳动价值论能够作为价值界定的依据。

2.2 生态产品价值界定

上文得出价值界定可以劳动价值论为依据,但具体到生态产品价值界定,还需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劳动价值论界定的是商品的价值,而商品是进行交换(交易)的产品,是否能直接将生态产品等同于生态商品?二是,劳动价值论涉及的是经济领域,但生态产品价值是否还应包含生态、伦理、政治、社会、文化等其他领域?

为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延续前文生态产品概念逻辑,并结合价值研究进一步延伸分析。在生态产品概念分析中,我们强调生态产品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再加上价值概念,则意味着人与人之间传递的生态产品受价值量大小的影响,即价值对人与人之间传递的生态产品有调节作用。即,在一般、普遍的市场上,如果价值量更大,同样的生态产品卖方给买方的数量就应该更多。例如,在市场上,如果100元能买到1袋信阳毛尖,那么,同等条件下200元就应买到2袋。再如,政府每年支付给农民森林补偿金用于相关保护工作,如果1万元能保护250亩森林,那么,同等条件下2万元就应保护500亩森林。如果供给方和需求方相同,此时生态产品的价值具有非常强的个体差异性,甚至对一个主体自身而言的正向价值可能意味着另一个主体的负向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价值的调节作用不存在,对于生态产品的价值探讨没有意义。如果供给方和需求方不同,此时生态产品是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即是生态商品。在此,“问题一”得到解答,即,如果涉及价值调节,生态产品就是生态商品。对于“问题二”,不可否认生态产品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在生态、伦理、政治、社会、文化等其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价值,但当前的技术水平和认知能力不支持上述非经济价值影响普遍的交易行为,另外,上述非经济价值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并不完全体现出资购买方的需求,因此这些非经济价值无法发挥有效的价值调节作用;在当前交换中,供需方只能依据可掌握的市场化衡量标准来进行交易。在此“问题二”得到解答,即,在当前的技术水平和认知能力下,只能对经济领域的生态产品价值予以衡量。因此,劳动价值论能够作为生态产品价值界定的依据。

依据劳动价值理论,生态产品价值是凝结在生态产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其价值量由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交易过程中须以上述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生态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具体而言,一是,现有的社会生产条件,不是过去的,也不是将来的;二是,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即,某一生产部门里,生产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条件;三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即,某一生产部门里,绝大多数同类产品生产者的劳动技能水平和劳动紧张程度。

由于生态产品具有复杂性,在此分类列举说明:公共产品方面,例如,对于重点生态功能区提供的调节支持等服务,决定其价值量的是为保障调节支持等服务供给对生态功能区进行保护及修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公共资源方面,例如,对于成熟市场交易的碳排放权,决定其价值量的是为促进等量碳排放降低进行技术改造、管理提升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俱乐部产品方面,例如,对于经过生态修复后开发再利用的废旧矿山,决定其价值量的是为促进废旧矿山再利用进行生态修复及建设开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私人产品方面,例如,对于信阳毛尖,决定其价值量的是生产茶所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需要说明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提供生态产品的社会劳动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相应调整;当进一步发展到生态、社会、文化、政治等领域的价值能够同当前的经济价值一样发挥普遍调节作用时,为促进价值实现的生态产品价值界定范围将随之扩展。

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探讨与框架

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讨

结合上述研究,如果涉及到价值调节,生态产品即为生态商品,其价值通过交换来实现。商品的交换过程就是让渡使用价值、实现价值的过程。因此,交易行为的促成是价值实现的重要标准。另外,由于生态产品的复杂性,对部分产品而言,更好的交易促成也较为关键。例如,碳排放交易中,一笔价格合理的成交远胜于一笔价格暴涨或暴跌的成交。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是客观理性、相对稳定、可衡量的度量尺子;而对于商品价值实现,则通过交易来完成,就需要考虑具体交易中买卖双方角力的结果——价格。价值具有相对稳定性,价格具有波动性。但是,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虽然,受到供求关系影响,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商品的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商品的价值。供不应求时,商品价格高于价值;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但是,价格不可能无限上涨和下跌,而是以价值为基础,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由于生态产品欲实现价值必须促成成交,而交易环节是关键。公共产品、公共资源、俱乐部产品、私人产品在交易环节表现出显著差异。由于竞争性、排他性是四类产品的区分标准,在此有必要对竞争性、排他性展开探讨。有/无排他性指产品的消费过程能否排除不支付价钱群体的消费。潜在需要关注的内容:一是,参与生态产品交易的主体数量和规模,即,此产品的影响群体是否广泛。二是,与前一点紧密相关,如果消费者规模巨大,对于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就不仅需要从当前的个人利益出发,更需要考虑当前和未来大众的利益,协调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有/无竞争性指产品的消费过程中消费边际成本是否为零,增加消费者是否会影响他人消费。潜在需要关注的内容:一是,一部分消费群体使用生态产品后其他消费群体的使用量是否减少或受影响;二是,如果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发生消费行为后较难被识别。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特定产品而言,有/无排他性、有/无竞争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其受技术水平、市场条件、制度安排、经济发展水平、消费风俗习惯等变化而变化。

3.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框架

综合上述分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是生态产品成交,即,通过交易最终形成“卖方付出劳动提供生态产品并获得收益,买方付出金钱购买生态产品并获得使用价值”的闭环(图1)。在交易过程中,由于竞争性、排他性差异,产品类型和交易规则有所不同,需要分类予以考虑。

公共产品具有无排他性、无竞争性特征。一方面,无排他性决定其影响群体众多,公共利益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在大规模消费群体前提下的无竞争性导致“免费搭车”的市场失灵问题,使得市场驱动力弱化。因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过程中须以公共利益为主要动力,政府作为公众代理人和交易管理者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推进主体。

公共资源具有无排他性、有竞争性特征。一方面,无排他性决定其影响群体众多,公共利益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有竞争性导致市场在其中能发挥较大作用。因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过程中公共利益和经济人动机是主要动力,政府和市场在其中发挥着共同主体的作用。

俱乐部产品具有有排他性、无竞争性特征。一方面,有排他性及无竞争性的双重特性决定消费群体规模虽然有限,但仍然具有特定规模,满足特定团体/集团利益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另外,在有限规模的范围内,真实规模越大政府介入的程度越深;另一方面,无竞争性与消费群体规模有限的特性决定了成员的消费是一定程度而不是完全能够被识别,对此可以但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力量驱动。因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过程中特定团体/集团利益是主要动力,政府和市场在其中发挥着共同主体的作用。

私人产品具有有排他性、有竞争性特征。一方面,有排他性及有竞争性的双重特性决定消费群体规模不仅有限而且非常小以便于产生竞争性,由于影响范围较小政府介入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有竞争性导致市场在其中能发挥较大作用。因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过程中经济人动机是主要动力,并且市场在其中发挥着主体作用。

4 结论与讨论

4.1 研究结论

本文在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下探讨了生态产品、生态产品价值、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运行机制三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域的基本问题,并应用于当前实践。主要结论如下:①生态产品是人类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生产的满足人需求的一切物质产品和服务。人是生态产品的供需主体。生态产品具有影响群体范围差异较大、外部性有无均存在、特定自然生态主体形成产品的复杂性等特征。②劳动价值论能够作为生态产品价值界定的依据。劳动价值论为价值衡量提供了客观理性、相对稳定、可衡量的尺子,对商品和价值的根源进行了透彻分析。如果涉及到价值调节,生态产品就是生态商品,即,是进行交换(交易)的产品。在当前的技术水平和认知能力下,只能在经济领域对生态产品价值予以衡量。③生态产品价值是凝结在生态产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其价值量由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交易过程中须以上述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指,生态产品交易最终形成“卖方付出劳动提供生态产品并获得收益,买方付出金钱购买生态产品并获得使用价值”的闭环。由于竞争性、排他性差异,产品类型和交易规则有所不同,需要分别从公共产品、公共资源、俱乐部产品、私人产品不同类别予以考虑。

4.2 讨论

关于生态产品,需要反复强调的是,生态产品不是生态(自然),虽然人类享有了生态提供的物质和服务,但人类在购买时不可能将金钱直接给生态(自然),金钱只可能是从人流向人,而度量资金量的标准也只可能是在人与人的体系下构建。

关于生态产品价值,本文将其作为实现价值的一方面来研究,没有涵盖生态产品价值的所有内涵。即,本文探讨的生态产品价值是经济价值,而全部的生态产品价值除经济价值外,还有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政治价值等诸多方面。正如前文所述,本文仅选取经济价值是在当前技术水平和认知能力下的权宜之计。在此,不应因本文生态产品价值概念的界定而影响生态产品价值观。对于生态产品价值观,本文认为,一方面,生态产品的价值是多元的,不仅仅只有经济价值;另一方面,生态产品的前端——生态要素是无价的。但是,上述价值观无法有效推动现实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是,观念与行动具有差别。生态产品价值观是观念,而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是行动,两者不能等同。事实上,消费者个人脑中可以有100元的想象,但无法用其购买现实超市中的啤酒。二是,当前阶段,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必须在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下开展。不同人的观念差异很大,在现实行动中,必须找到社会的统一标尺,且该标尺须可接受、可衡量、可操作,而当前只可能在经济关系下开展。例如,经典音乐作为人类的精神财富,是无价的。但经典音乐会作为产品是需要收门票的,否则音乐会无法可持续推进,也不利于音乐事业的向前发展;而门票定价时,不能因为音乐的无价也将门票价格定为无价,门票价格最终定价必须是音乐会供需双方均接受的价格,比如100元,否则音乐会也无法可持续推进。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虽然需求方花100元购买了音乐会门票,却不应理解成需求方消费了100元的音乐。

关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运行机制,选择何种机制取决于生态产品交易中的竞争性、排他性特征而非生态产品本身。正如前文所述,一片森林因交易方式不同既可以是俱乐部产品,也可以是私人产品,还可以是公共产品,具体选择何种运行机制是该片森林在交易过程中的竞争性、排他性所决定的,政府和市场在其中承担的职能也会随之变化。具体来看,当这片森林被作为旅游景点开发时,其是俱乐部产品,在具体运行中,政府和市场在其中发挥着共同主体的作用,分别承担着不同职能;当被制成木制品时,其是私人产品,在具体运行中,市场在其中发挥着主体作用,政府只是起到监督管理、规范调节等功能;当作为生态调节服务载体时,其是公共产品,在具体运行中,政府在其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其通过转移支付、政府购买、税费调节等方式为生态产品付费。

作者信息

王丽(1984—),女,湖北省宜城市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城市与区域。

上一条:丁仲礼:深入理解碳中和的基本逻辑和技术需求 下一条:王金南院士:中国碳排放“双控”制度框架与路线图设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