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魏玲玲等:从7只到1.1万只,朱鹮保护带来哪些启示?

发布日期:2025-05-16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5519日,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研究员魏玲玲的理论文章《7只到1.1万只,朱鹮保护带来哪些启示?》发表在中国环境报上。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1981年在陕西汉中市洋县发现全球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到如今全球种群数量突破1.1万只,朱鹮保护的成功绝非偶然,这揭示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思维——既保持法律权威又预留创新空间,既攻克专业瓶颈又注重实用转化,既强化可持续发展又共享生态红利。中国生态治理经验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贡献了中国方案。

系统治理,筑牢生态安全网

从法律条文规定到实地边界划分,从单一的行政执法模式转变为多方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从本土生态坚守扩展到国际合作与协同,我国朱鹮保护的网络体系日益完善、越织越密。

坚持法治筑基,以《野生动物保护法》构建物种保护等级体系,以《自然保护区条例》划定刚性生态屏障,为朱鹮保护筑牢制度根基。2019年汉中划定生态红线,保障朱鹮核心栖息地免受侵扰。洋县创新四不准铁律(不准伐木、不准狩猎、不准开矿、不准污染),从源头切断生态破坏链。洋县人民法院发挥秦岭保护法官工作站、环境资源审判巡回点、秦岭四宝司法保护基地作用,推进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司法审判综合治理。同时,加强朱鹮保护国际合作。我国自1999年向日本输出7只朱鹮种源,以基因共享打破种群孤立困境以来,截至2024年重建起了包括500余只朱鹮在内的野外种群。这一跨境朱鹮保护协作范例,彰显了生态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数字赋能,构建智慧保护链

科技引擎驱动,守护行动迈向精准化、智能化。从陕西稻田的监控探头到实验室的基因图谱、再到AI动态分析,如今,科技链条贯穿朱鹮保护全流程。

例如,陕西鹮田一分监测平台24小时守护稻田觅食区,2022年升级为“5G+野生朱鹮监测分析平台,依托物联网与AI算法,实时追踪种群数量、解析朱鹮栖息规律,预警环境变化风险。浙江德清建成全球首个朱鹮基因库,以分子技术解析朱鹮遗传密码,为朱鹮种群繁育提供科学导航。江苏盐城借力北斗追踪技术,破解沿海湿地修复难题,为南方朱鹮种群重建开辟新路径。浙江农林大学发布朱鹮人工孵化、疫病防控等9项技术规程,同时自主研发细菌检测平台,同时搭配数据可视化系统,让朱鹮健康管理从经验判断转向精准施策

共生发展,开辟绿色致富路

依托朱鹮保护,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福祉同频共振。让护鸟人端起金饭碗,让青山化作信用卡,让当地百姓不仅是生态守护者而且是绿色受益人,实现了湿地生金、百姓共富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洋县1.5万亩有机稻田化身致富田,朱鹮主题旅游线路年吸引游客638万人次,创收超40亿元。洋县认证15大类111种有机产品,朱鹮湖合作社串联3500户农民打造有机产业链,年创产值16.4亿元。

河南罗山县构建专职巡护+护林员协防+群众共治立体防护网,激活生态资源价值,村民变身鸟导,农家乐、土特产店遍地开花,户均年增收2万元。同时,周边建成4个千亩绿色蔬菜基地,年产值破千万元,当地农户人均增收5000元。


上一条:沈满洪主编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四版)出版 下一条:孙阳阳博士应邀参加2025年中国绿色金融学术年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