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影响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影响 >> 正文

沈满洪教授做客浙江卫视评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何久久为功

发布日期:2023-06-05    作者:     来源:     点击:

65日,国家级人才、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沈满洪教授做客浙江卫视《今日评说》,评述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浙江如何久久为功。

 

对于我国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2023年环境日的主题沈满洪教授认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也成为了今年世界环境日我国的主题。这意味着再一次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我们要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绿色发展形成新格局、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进展。而浙江省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尤其需要贡献更多的实践范例、成功经验及制度标准等。

 

关于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浙江方案看法,沈满洪教授表示,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制度先行2010年以来,浙江省共制修订自然保护地、森林、湿地、河湖以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等37部生物多样性相关法规规章。二是创新驱动。为摸清生态家底,浙江以数智技术推动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的工作落实落细,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生物多样性科研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着力攻克珍稀濒危物种的繁育(培植)、野外回归等技术瓶颈。三年来全省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工作累计发现新物种15种,记录物种1.2万余种。三是全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量大面广,必须依靠全民参与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正在成为全民共识、全民行动。松阳山林里的一座黄泥老房30年来,户主不搬迁、不翻新,就是为了阁楼里一代代猫头鹰租客顺利产卵、孵化、育雏。

 

沈满洪教授指出,对于现代化这三个字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一是战略目标的现代化。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的现代化,而且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取向的不同,行为方式就会不同。就像短片中的案例反映的那样,这种现代化体现在更好地统筹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二是行为方式的现代化。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人类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主宰。人们守护了生物多样性就是守护人类自身生物多样性让海洋牧场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实现了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丰收;景宁的中华蜂蜜小镇,用丰富多彩的花香引来了蜜蜂,也引来了产业和机遇。这样人与自然共生的例子在浙江还有很多,再比如,为了维护安吉白茶的茶园生态系统,当地规定坡度25度以上不允许种植。茶园顶上保留原始植被,行道套种香榧、杨梅和景观树种,把茶园变花园、茶园变景区,才能让“一片叶子持续富一方百姓”。 三是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离不开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的现代化既要靠“人脑”的现代化又要靠“电脑”的现代化。浙江省是全国数字化改革和生态环境“大脑”试点省

沈满洪认为数字化改革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根本出路和关键一招。前面我们谈到的生物多样性,对世界极度濒危物种、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中华凤头燕鸥的观测,以前要乘船一个半小时左右才能入岛,还要‘潜伏’在观测棚内用望远镜远远地观察。实施“数字鸟岛”智慧监测后,几十公里外点击手机屏,就可以实时监测,还能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刚才的短片中我们看到,生态环境数字化改革包括一整套顶层设计,在全国率先开发了“环境地图”,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协同管理平台,一张生态环境全景图从生态环境指数、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无废指数、减污降碳指数五个方面,不仅直观统揽了全省生态环境总体情况,各地的生态状况、环境质量和减污降碳等情况也一目了然。这就是以数字化改革牵引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性重塑。这必将为国家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数字化体系提供典型经验和模式。

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来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沈满洪教授指出我们应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全面推进生态系统的监测体系建设,真正掌握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全面加强人类行为的监管体系建设,对于做得好给以激励,对于破坏行为给以惩罚,做到“赏罚分明”;三是及时推进人地关系的调控体系建设,提高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做到“不断优化”。

对于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下去沈满洪教授表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久久为功。特别需要一以贯之、与时俱进的制度设计。早在20年前,浙江省提出八八战略”,明确要求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这为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战略指引20年来,浙江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比如,获颁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千万工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理念在这里生根、破土、成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生动样本。无论是顶层设计,全民参与,还是数字手段,都是为了能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效机制。下一步还要进一步优化制度、简化制度、用好制度,提高制度绩效,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效地制度保障。

 

上一条:孔凡斌教授在《闽东日报》发表理论文章 下一条:沈满洪团队赴杭州山区开展“山区农民绿色共富”项目调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