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生态治理研究所所长陈真亮教授走进浙江卫视演播室,接受《今日评说》栏目关于野猪“入侵”生态与安全如何两全的专家访谈。
关于野猪作为不速之客,频繁入侵在乡村城市,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陈真亮教授认为,一方面看野猪频频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是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野生动物种群不断增长的表现,折射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要成绩和进步。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缺乏野猪的天敌,如虎、豹、豺、狼等,导致野猪的数量增长较快,而且这些天敌的数量减少,进一步促进了野猪种群的增长。野猪的繁殖能力非常强,雌性野猪每年可以生育多次,每次可以产下多只幼崽。这种高繁殖率使得野猪种群能够迅速增长。野猪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很强,能够在多种自然环境中生存。它们不仅吃植物和青草,还能吃昆虫和小动物,甚至能够适应城市边缘的生态环境。
关于野猪种群能够迅速增长,是否意味着可以人类可以自发捕杀野猪的问题,陈真亮教授认为,2023年6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新调整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野猪被调出了名录。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个物种已不存在生存威胁,而且在很多区域种群数量过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捕杀野猪。“三有”名录调整后,野猪依然属于野生动物。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等规定,在保护区、自然保护地、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猎捕陆生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的,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生态角度来看,它们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同样有着重要意义,绝不能因为一时的种群数量波动,就得出“可以随意捕杀”的结论。粗暴猎捕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进一步破坏生态平衡,难免陷入“滥捕滥杀—数量锐减—保护—泛滥成灾—滥捕滥杀”的恶性循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实际上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新课题,即怎样才能让动物们在不被列入名录的情况下安稳地生存,或者说在不被人特别关照和刻意保护的情况下也能正常的生存,那才是生态文明的最高境界。
关于如何评价加强巡防和巡查、完善保险补偿机制等缓解“人猪冲突”措施的问题,陈真亮教授认为,自从2021年浙江省林业局确定建德、婺城、开化三个地方开展防控野猪危害综合试点以来,各地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并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比如有采取物理隔离的,包括挖壕沟、金属围网、脉冲电围栏、阻隔栅栏等,阻挡野猪侵入农田和居民区。有智能监测预警的,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野猪活动,并自动触发预警装置,形成相对完善的野猪监测预警网络,有效提升防范和应对能力。野猪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密切配合,多管齐下,政府和社会公众要形成保护和治理合力。与此同时,也要做好科学保护、依法管理,探索野猪致害保险机制,扩大险种范围,最后政府补偿兜底等工作,从而把野猪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关于从长远看,治理“野猪入侵”的根本之道是什么的问题,陈真亮教授认为,国家林草局等15个部门于在今年1月联合印发《野猪等陆生野生动物致害防控工作方案》,从监测预警、预防控制、补偿救助、宣传引导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因此,“视而不见”或“粗暴猎捕”都不是完美的答案。根本之道还在于“疏堵结合”,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保持生态系统平衡,从根源上减少人猪冲突。在宏观方面,需要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系列工程,给野猪提供一个适宜充足的栖息地和生存空间;同时也要促进老虎、狮、豹等生物链顶级种群的恢复,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链完整性,达到动态平衡。
关于野猪致害频发,除了具体层面的防范与缓解,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还给我们还带来了什么更深的思考和启示的问题,陈真亮教授认为,地球不仅是人类的家园,也是自然万物的乐土。在我们眼里,野猪入侵过于频繁,甚至“泛滥成灾”;而在动植物眼里,他们可能认为人类在长期不断地“侵占”其栖息地甚至其他的陆地、江河湖海等区域的自然资源。人类的发展不能以自我中心为导向,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做出适当让步,才能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相得益彰,才能赢得更加科学长久的发展。
关于野生动物栖居地与城市空间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的现象问题,陈真亮教授认为,一直生活在钢铁森林中的人们,需要重新学习如何与其他生灵分享同一片居住空间了。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一个古老但又崭新的课题。比如,杭州人经常能看到松鼠,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松鼠改变了它们的树栖习性,经常在地面活动。在与人类密切的交往中,松鼠学会了如何打开纱窗、进入仓库,去窃取食物。这也意味着,在动物进城的大趋势下,冲突无法避免。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所谓人类的智慧,就凝结在对待冲突的态度与管理保护方案之中。但无论如何,它们都必须遵循科学的管理原则和合理措施:准确的数据、正确的方法、明确的规范和到位的政府监管,这几者缺一不可。比方法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待野生动物的心态。要知道,过去十几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野生动物规模恢复、愈发频繁出没于人类生活周围,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我们应当首先从观念上接受它们的存在,无论是看似无害的动物,还是更容易与人类发生冲突的动物。只有在此共识基础之上,对野生动物的科学管理和保护工作才能拥有更宽阔的开展空间,才能更好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