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院要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王旭烽教授长篇小说《望江南》线上研讨会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2022-03-21    作者:     来源:     点击:

 

生态文明研究院首席专家、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王旭烽的新作《望江南》引起了社会的广大关注。320日下午,由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文艺报》社主办,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浙江文艺出版社承办,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协办的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长篇小说《望江南》线上研讨会顺利举办。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李杲,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鲍洪俊,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应雪林,浙江农林大学校长沈希出席并讲话。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副总裁何成梁、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楚蓓蓓、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业务部主任邹亮等领导,白烨、陈东捷、高玉、何向阳、贺绍俊、胡平、刘大先、刘琼、刘颋、潘凯雄、徐坤、杨庆祥、曾镇南、张莉、张柠等二十余位专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等数十家媒体记者齐聚线上,共襄盛举。

会议由《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主持。

 

《望江南》是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沉潜26年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由浙江文艺出版社于20223月推出。小说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近二十年间波澜壮阔的社会进程中,江南茶叶世家杭氏家族的起落浮沉和人物命运。

上市以来,《望江南》受到来自文学界、出版界、读者朋友们多方的喜爱,已登上浙版好书榜、文学好书榜、《文学报》好书榜、《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好书榜、豆瓣新书榜、深港书评好书榜、探照灯好书榜、《出版人杂志》好书榜、《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好书榜等诸多榜单,图书出版不久已连续多次加印,在纸质书的销售和电子书、有声书的推介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好成绩。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用恒常的中国精神”“新的想象空间”来肯定《望江南》的文化内核。作为评论家,他认为:“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两个阶段。一方面,《望江南》继承了这一时期剧变、断裂、革命、创造的文学叙事脉络,更重要的是,《望江南》探讨了时代变化中需要去寻找、确认的品质。小说以‘茶’为视角,透露出在变化中依然延续、持守着的东西,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理想和中国精神。”此外,李敬泽还分享了一则故事。前不久,他在北京做活动时,被现场读者推荐了这部小说,“能被读者喜好和接受足以说明《望江南》的独特魅力”。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杲代表省委宣传部对这部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望江南》是一部承载着中国价值、中国理念和中国精神,又不失影响力、亲和力、感召力的作品。王旭烽老师找到了‘茶’这一载体,通过以杭州龙井茶为代表的中国茶叶的命运变迁,折射出一代茶人的命运,乃至整个大时代的变迁。”此外,他从社会效益角度肯定了作品的时代意义,“《望江南》也是一次用文学的形式来谱写浙江篇章、江南篇章的成功探索”。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总裁鲍洪俊代表主办方向与会嘉宾表示敬意和感谢。他将《望江南》视为一部“向神州、向未来、抬望眼”的作品,希望以《望江南》的出版为标志,在全国原创文学领域找到浙江应有的方位,同时也分享了对作品的喜爱与赞叹:“我读《望江南》,如品新茶,馨香扑鼻,回味绵长;如饮美酒,甘醇馥郁,沁人心脾。小说描写江南杭氏茶人的人生起伏,家国命运,疏影横斜,松风梅韵,一碧万顷,静水深流,可谓冲淡中见奇崛,平和中见郁烈,温婉中见坚韧,无声中爆惊雷,展示深厚的文学功力和非凡的书写能力。”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应雪林代表承办单位致辞。“《望江南》是王旭烽继《茶人三部曲》后再次以茶为主角、杭州为题材的小说。王旭烽的执着和坚守让人钦佩,也值得庆贺,图书一经出版,好评如潮。”应雪林同时表示:“这个大时代缺的不是作品,而是大作品、好作品。王旭烽的《望江南》,写茶人茶事,写出了杭州韵味、江南诗意,写出了宏阔历史、广博学识,写出茶人精神、家国情怀,写出了中国人特有的品格和境界。

 

浙江农林大学校长沈希代表校方致辞。他为学校拥有王旭烽如此专业的茶文化教师资源感到激动和自豪,同时传递了学校在推广茶文化工作中的信息,“我们所在的大学是1958年建校,已经走过了60多个年头。王旭烽在此创作、教学两不误,她作为学科带头人和名誉院长的茶学与茶文化学院,是全球目前高等院校中唯一一所茶学与茶文化学院

 

本书作者、国家一级作家王旭烽向与会领导、嘉宾欣喜地分享了杭州西湖龙井新茶的姿态,同时传递了作为小说家的创作心得:“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艰难生活和社会环境,我们依旧要望春风、品新茶,过一种恒常的百姓生活。这也是创作《望江南》的动力所在。”她也借书中人物所言“最好的生活,是在西湖边喝茶的生活”来表达自己的生活追求和使命。关于《望江南》漫长的创作过程,王旭烽表示:“这一时期和题材非常难写。时代难、茶业也难,20年前的我没有能力去操控这一素材。在浙江农林大学16年独特的茶学教育经历,教会了我如茶人一般精行俭德,这些都是创作小说的基础。如此以来,《望江南》经过反复修改、重写,终于完成,实现了‘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紧接着,与会专家围绕《望江南》的文学价值、人物特色、语言风格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线上气氛热烈,持续了三个多小时。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认为:“王旭烽沉潜26年完成的长篇新作《望江南》,堪为近年来长篇小说领域的重要收获。作品在杭氏家族茶业生计的故事里,折射了社会的嬗变与时代的演进,写出了几代茶人的守望初心和努力奋进,以茶为故事主线,讲述了熔个人史、家族史和民族史为一炉的中国故事。浑厚的意蕴,圆润的叙事,显示出了作者化茶事为艺术的不凡功力。

 

《十月》杂志社主编陈东捷则用“三位一体”肯定了《望江南》的文学价值。他说:“《望江南》体现了国家叙事、家乡记忆、茶人命运三个独特角度。作品聚焦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以重大历史事件串联起小说始终;小说里出现的地名、饮食都体现了家乡的生活趣味,化用的杭州方言在不增加阅读障碍的同时也增强了杭州的地域性;小说中的人物谱系完整,即使是次要人物也很传神,每个人的选择都有特定的命运指向。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高玉则从三方面来概括小说特色,他认为:“其一,作者在全面掌握了历史素材基础上,进行小说创作,历史意识强烈,作品中的历史书写和文化书写形成同构;其二,小说具有家族隐喻性,从民间立场出发,在家族故事中以小见大,以杭家人的故事呈现茶业发展和百姓生活,众多的人物彼此呼应又独立存在,每一代茶人都承担着家族使命和民族精神;其三,小说具有独特的诗性表达,女性的细腻体验、精湛的茶学知识、独特的杭州文化都在语言中得到完美呈现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受:“首先,《望江南》写的是大时代中的风云儿女,王旭烽用神定气闲的风度写出了小说的品格;其次,历史专业出身的王旭烽巧妙地使用了历史事件和典籍,清正典雅、字正腔圆、雍容端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回顾了从《茶人三部曲》到《望江南》的成长与变化,“和《茶人三部曲》相比,《望江南》既有写作上的承续,更多的是发展。王旭烽自如地运用茶文化知识,有很好的铺垫而不显一点违和感;很好地在小说的虚构中嵌入了历史的真实,对波澜壮阔的近二十年历史处理得得体又得当,充分显示了作家创作的自信和成熟”。

 

在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眼中,这是一部深刻阐释中国茶人精神的小说,同时也是展现中国百姓生活的小说。他说:“《望江南》最突出的特色是‘茶的平和’,两兄弟嘉平与嘉和的取名和小说的安排都阐释了这点。茶是中国人的里子,瓷是中国人的面子,两者结合才是完整的中国人。《望江南》和《茶人三部曲》共同展现了茶的宏大性,茶运连国运,茶业助国兴。

 

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原副主任、评论家胡平的发言围绕着“茶”“历史”“人物”等角度展开。他说:“在《望江南》中,嘉和虽是主人公,但不是叙述篇幅带来的,而是他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茶人精神导致的。”同时,他指出《望江南》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评价《望江南》是一部浓度很大的作品。他说:“《望江南》聚焦于江南文化,传递茶人精神,体现了一种平和之美,同时继承了《红楼梦》的叙事传统,具有中国风味的本土叙事。”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用“既有意思,又有意义”“既灵动有力,又生动有趣”来概括《望江南》的小说体验。为什么要叫《望江南》?小说为什么有酣畅淋漓的阅读效果?刘琼认为是因为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南方的百姓生活、山河之美都在小说中复活了。

 

《小说选刊》杂志社主编徐坤认为王旭烽及其作品是从事写作者的教科书”。她说:“《望江南》是一本大书,有金石之声,兰玉之气,浩瀚,庄严,忠信,笃敬,集学者的缜密严谨与作家的灵动飘逸于一身,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壮写非凡年代一群茶人的命运抉择,充分显示出作家对茶文化的饱读和博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从三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第一,《望江南》以茶人的历史来写时代的历史、民族的历史、家族的历史。第二,作者笔法老辣,淡墨处理,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都在文本中出现,毫不违和。第三,《望江南》是一部典型的文化小说,通过江南文化传统和场域消解了历史的转折和变动,补充了‘哀江南’‘忆江南’外的另一重想象——望江南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曾镇南做了“《望江南》与《茶人三部曲》的关系及其独特价值”的发言。他表示,王旭烽的历史知识和历史修养始终贯穿在她的作品中。他说:“《望江南》写的是独特的一段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史与茶业兴起史相关联,杭家人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一直关切《望江南》的出版,多次表达过对《望江南》这一作品的高度评价,因故无法参会,特来信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王晓乐代读,他用北有《人世间》,南有《望江南》”高度概括并肯定了作品的现实意义,他表示:“刚一出版就畅销甚至不断加印又脱销,说明了什么?纯正经典品质的长篇小说依然是广大读者之所爱。这部长篇小说,故事、人物、情境、叙述调式都好,书也做得臻于完美,生活中国、情感中国、文化中国、美丽中国……得到立体多姿的体现。”在代读过程中,王晓乐也作为出版方表达了对作者、专家和读者的感谢。

 

《文艺报》副总编辑刘颋用“历史”“新生”“江南”三个词来表达她的看法。她说:“历史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历史本身是被选择的历史,《望江南》中杭家人的命运走向体现了历史的连续性。小说聚焦在解放中的杭州历史,回答了‘什么是新生’‘如何新生’‘新生的幸福感和阵痛’等问题,同时也展现了诗性的江南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柠因故不能参加线上会议,他们采取视频的方式,与大家分享了他们的看法。张莉认为《望江南》最难得的一点是着墨于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变革中对家族、家庭和普通百姓的生活记录,而茶文化的融入加深了作品历史的纵深感和文化的内涵。她最喜欢小说的主人公杭嘉和,那是一个“温文尔雅、低调务实、宽厚隐忍”的人。张柠则从茶的角度解读了作品,他认为:“用茶来处理历史事件和人物纠葛是非常巧妙的。《望江南》不仅着眼于大环境、大事件的描写,同时也专注于细节。如嘉和、嘉平兄弟的碰面,杭盼、家远的第一次遇见,这些场景都处理得很到位,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

320日这一天,恰逢春分节气,《望江南》便是迎接春天的一份厚礼。研讨会也在作者王旭烽的感谢声中接近尾声。浙江文艺出版社社长虞文军代表出版社表达了对专家、作者、领导和编辑队伍四点感谢,承诺以《望江南》的出版为契机,为繁荣中国原创文学贡献更多的力量。最后,《文艺报》主编梁鸿鹰也对整场研讨会做了总结和感谢。

 

杭家人的故事也是中国的故事,它交集了历史回忆和情感想象,既是对消逝时间的重构,也是对文化传统现代传承的探索。

诚如李敬泽副主席所言:“尽管时间上离我们远去,但小说所体现的精神依旧与当前的我们相关联。”《望江南》见证了个人史、家族史、民族史中的百年中国,我们相信,在研讨会后,这部作品和故事将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中去。

 

上一条:《浙江省促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条例》立法研讨会成功举办 下一条:沈满洪教授宣讲全国两会精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