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至19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暨2025年中国草学会农业伦理学年会在北京林业大学举办。会议汇聚全国近百名专家学者,围绕农业伦理学与时代命题展开深度对话。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魏玲玲研究员受邀作“新时代农耕文明如何有效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交流报告。


魏玲玲指出,新时代农耕文明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有利于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农耕文明的挖掘和保护力度不够、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机制不完善以及“信息茧房”“信息噪音”等问题的存在,弱化了融入强度、影响了融入效果、加大了融入难度。为此,基于对现实挑战的精准诊断,她提出要树立“大农耕观”,给予政策支持和保障,赋能传播模式,加强农耕文明的保护力度;注重课程体系、育人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完善融入的机制体制;以“金课”建设为抓手,打造高质量人才培养课堂,形成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这一路径为实现以文化人、以劳育人的教育目标,促进青年全面成长注入农业伦理思考与可行的“浙农林实践”。
本次大会由中国草学会农业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等单位共同承办。会议设置开幕式、主旨报告、专题分论坛、研究生论坛与闭幕式等环节,围绕农业伦理学理论创新、生态文明建设、草原生态管理与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多维度探讨。旨在搭建跨学科对话平台,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伦理的深度融合,推动农业伦理学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的协同发展。通过资深专家与青年学者的深度交流,会议为构建中国特色农业伦理学体系、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