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院要闻 >> 学术成果 >> 正文

2024中国自然资源生产率排行榜正式发布

发布日期:2024-06-29    作者:     来源:     点击:

6月29日,PACE2024中国绿色低碳发展国际研讨会上公布了“我国自然资源生产率排行榜”。该排行榜由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牵头组织,由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沈满洪、副院长钱志权担任报告顾问,生态经济研究所所长顾光同担任负责人,顾光同、信息部部长李玉文、生态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秀平、何青华、邱峰、叶玉菁、朱兴旺共同执笔完成,旨在激励资源生产率高的地区、行业或企业,约束资源生产率低的地区、行业或企业。

自然资源生产率排行榜包括土地资源生产率排行榜、水资源生产率排行榜、碳生产率排行榜、能源生产率排行榜、环境资源排行榜等,具体测算指标见表1。


根据“土地资源生产率排行榜”,可以看出:

一、上海市农用地资源生产率最高,青海省农用地资源生产率最低;农用地生产率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农用地生产率较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和西北地区。

二、农业土地资源生产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土地质量与亩均产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气候条件、气候灾害、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合理的种植模式和作物轮作制度、劳动力的数量和技能水平以及资本投入的规模和质量、市场需求、价格波动和政策扶持等市场与政策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三、沿海发达地区建设用地资源生产率明显高于内陆和西北地区;西北地区建设用地资源生产率较低;中部地区建设用地资源生产率处于中等水平。

四、建设用地资源生产率受多种因素影响。高附加值行业如金融、信息技术和高科技产业能够显著提升土地的经济产出效率。完善的基础设施,如发达的交通网络和物流系统,促进了人员和物资的快速流动,降低了运输成本。优化的政策环境,包括税收减免和土地使用优惠,支持和激励企业发展,吸引外资和鼓励创新,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产出。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建设用地生产效率的高低。

根据“水资源生产率排行榜”,可以看出:

一、水资源禀赋丰富的地区水资源生产率相对较低;在缺水地区两级分化,经济发达水资源生产率高,反之则低;无论水资源禀赋丰缺,经济水平较低地区水资源生产率较低。

二、农业水资源生产率前三名分别是重庆市、山东省和北京市。重庆市水资源生产率高可能源于该市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水资源以及对农业的现代化管理。山东省紧随其后,其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现代灌溉技术和水资源管理策略可能是其高水资源生产率的主要原因。排在后三位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上海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的低排名可能与该地区的自然条件、水资源稀缺以及农业技术水平有关。上海市的低水资源生产率可能与其高度工业化的经济结构有关。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农业相对较小,农业用水占比不高。新疆的低排名可能与其干旱的气候条件和较为落后的农业水利设施有关。新疆的农业依赖于天然降水和地下水,这限制了其水资源生产率的提高。

三、中国工业水资源生产率的增长反映了国家在提升产业效率、促进绿色发展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重大进步。未来,继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尤其是在水资源较为紧张的地区,将是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我国省域第三产业水资源生产率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这一趋势体现了中国第三产业在技术进步、服务效率提升以及水资源管理优化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五、服务业发达的设区市水资源生产率越高。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信息技术、旅游和咨询等行业对水资源的直接需求相对较低,但能够创造较高的经济价值,这类行业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提升整体水资源生产率,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双赢。

根据“能源资源生产率排行榜”,可以看出:

一、北京市的能源资源生产率最高,能源生产率排名在2-5位的分别是上海、广东、重庆和江苏,排名在6-10位的分别是天津、福建、四川、吉林和浙江,排在最后5位的分别是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和广西。2000-2021年我国省域能源资源生产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二、我国能源生产率的区域差异非常显著。东部、南部和北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拥有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能够提高能源资源生产率。东北、西南和黄河中游地区的能源生产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设区市的能源生产率的排名以及东部和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副省级城市的能源生产率排名均并不靠前。

根据“碳生产率排行榜”,可以看出:

一、2000-2021年我国省域碳生产率均维持了持续增长态势,但这一增长态势呈现出了趋缓迹象。且碳生产率较高的省域增长态势也较为可观,一直都维持着较高的碳生产率水平;而碳生产率较低的省域增长幅度也较小,其碳生产率虽然取得了一定增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碳生产率有待提升。

二、从时间趋势来看,2000-2021年我国八大区碳生产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从空间格局来看,碳生产率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区域异质性明显。

三、设区市的碳生产率排名和省级碳生产率排名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表明,我国碳生产率有突出优势的设区市主要是凭借良好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状况等,碳生产率提升的内生动力尚不足。

根据“环境资源生产率排行榜”,可以看出:

一、2011-2022年我国省级区域环境资源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波动范围较集中;2022年我国省域环境资源生产率指数排行榜上明显北京遥遥领先,上海、天津紧随之,重庆排第六,但比较省级区域环境资源生产率2022年同比增长,重庆仅在北京后面,排第二。

二、2020年环境资源生产率排行榜前50位的设区市中,云南丽江居于首位,处于后50位的设区市中,福建漳州居于末尾。

三、我国大多数设区市的环境资源生产率集中在较小的值附近,说明大多数设区市的环境资源生产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国各设区市的环境污染排放量有在缩减,各个设区市的环境污染排放管制情况正逐步推进,主力出现在以云南、陕西、河南和湖南为首的西南、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达的北部、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在抓经济生产的同时还需控制或净化环境污染废弃物。


上一条:王懿祥教授在Springer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 下一条:研究院教师主编的五部教材获批为浙江省十四五重点建设教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