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4日,我院生态文化研究所所长徐达副教授撰写的理论文章——《心有敬畏,行有所止》在《浙江日报》思想周刊(理论版)刊发。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 徐达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始终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党员干部要深怀“敬畏之心”。而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他就在《之江新语》中多次提到蕴含“敬畏”哲学的用语典故,并将其作为党员干部修身用权、履职尽责的核心要求。
一
《诗经》有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千年警语,道尽中华文明对“敬畏”的刻骨铭心。古人将“敬畏”视为治国安民的圭臬与道德自律的基石,要求实现“行有所止”的自我约束。
敬畏道德。《礼记》开篇即强调“毋不敬”三字,要求内外兼修;《中庸》中“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则体现敬畏之中慎独修身的价值观。宋明理学更将敬畏系统化,程颐强调“涵养须用敬”,指向以敬畏约束心性、规范言行;方孝孺的“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则精辟注解了敬畏对行为规范的奠基作用。
敬畏职责。“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使命在肩、知行合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范仲淹“先忧后乐”,皆因视职责为天授使命。“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成败关键在于是否敬畏职责。《敬业乐业为美德》中,习近平同志承此脉络,要求“对待本职工作,应常怀敬畏之心,专心、守职、尽责,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尽心竭力、全身心地投入”。
二
以古训为钥,开时代之门。“敬畏”二字从古至今始终如黄钟大吕,是维系社会伦理与个体操守的强大力量与智慧所在。《之江新语》将“敬畏”二字扩展至发展全局,对传统“敬畏”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引领我们在喧嚣时代寻得精神坐标。
“以祀礼教敬”乃古人教化之枢要,其祭祀天地山川、神灵先祖之仪轨,实为形塑敬畏之心、筑牢伦理秩序之根本。传统敬畏之本是封建伦理下的抽象敬畏,敬畏对象为“天命”“君主”“宗法”等,具有神秘性、等级性和压迫性。而习近平同志在《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中指出:“作为执政党,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就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离开了人民,我们将一无所有、一事无成;背离了人民的利益,我们这些公仆就会被历史所淘汰。所以,共产党人一定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敬畏人民,就是领导干部要对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心生敬畏,既要严谨持重、毫不懈怠地运用权力去为人民谋利益,又要老老实实、诚诚恳恳地去接受人民群众对权力运行的监督。
传统敬畏适用于古代“礼法合一”的人治传统,而《法治:新形势的新要求》《“四位一体”的辩证统一》《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等篇章中所体现的当代敬畏观,是从“畏大人”到“畏法”的突破,重点在于“法纪高于权力”的法治原则,强调权力即责任而非特权。
从“敬天法祖”转化为“敬民守法”,从“忠孝节义”升华为“为党尽责”,“敬畏”二字以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的伦理文化为底色,以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为灵魂,已深度融入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
三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习近平同志以此为纲,将传统敬畏哲学升华为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执政之基,凸显着“敬畏”哲学的时代回响。新时代,敬畏如何落于行动,行有所止该“止”于何处?
“知畏”正心。首在破除“无知者无畏”的蒙昧,懂敬畏是党员干部在道德修养和政治实践中的基本准则。在日常小事小节中要保持敬畏之心,以约束自身行为,避免因小失大。正如《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中指出的,“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从小事小节上加强自身修养,从一点一滴中自觉完善自己”,要在格物致知中锚定敬畏坐标,为行动划定清晰边界。当然,这种“知”不是模糊的惧怕,也并非束缚手脚的沉重枷锁,而是对历史规律、法纪规章、民心向背的深刻洞察与自觉遵循,唯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
“敢畏”破局。敬之深者,畏亦随之,敬畏并非畏缩不前,恰恰是砥砺前行的深沉力量,直面考验着干部们的勇毅品格。《之江新语》曾犀利批评“好人主义”的危害,指出“一团和气、好好先生、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不是团结,而是涣散,也是一种麻痹”。新时代的“敢畏”,需以“自断其腕”的勇毅破除积弊,敬畏应当敬畏之事,对诱惑围猎断然拒绝。最为可贵的“敢畏”,是在“躺平主义”“精致利己主义”思潮面前,或是在面对歪风邪气时,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保持初心、坚决斗争、寸步不让。这就要求我们以内在的浩然正气,保持对更高价值与原则的虔诚敬畏。
“行畏”证道。“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畏”是“敬畏”从心间认知走向脚下行动的飞跃。“敬畏”应化为具体行动,将抽象理念转化为推动工作、塑造风尚的实在力量。官有所畏,业有所成,领导干部要管好权力、慎用权力,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之江新语》中就提醒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办事”,倡导“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以及“要甘于做铺垫之事”。
“举头三尺有神明。”说到底,敬畏就是立身、立业、立国的准绳戒尺与德行修养。《之江新语》字里行间流淌的,不仅是对党员干部的教诲,亦是对“敬畏”这一精神基石的叩问与重塑。唯有心怀敬畏,我们才能秉持一份清醒的审慎与谦卑的恪守,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准定位,创造出经得起历史推敲与人民检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