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8日,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钱志权和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吕秋慧撰写的理论文章《加快发展工业母机产业的路径探析》发表在《中国工业报》上。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加快发展工业母机产业的路径探析
钱志权 吕秋慧
工业母机是制造机器的机器,是现代工业体系的基石与核心装备能力的集中体现,其产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国家制造业整体实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十五五”时期将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加快发展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工业母机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抢占全球制造业竞争制高点的必然要求,更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战略支撑。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演进,必须将工业母机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系统思维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激发内生动力、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其实现跨越式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第一,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与政策引导体系。工业母机产业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产业链条长,其突破性发展亟待国家层面强有力的战略引领与稳定的政策预期。缺乏系统性规划易导致资源分散、重复建设与低效竞争,难以形成攻坚核心技术的举国合力。因此,国家需将工业母机产业置于制造强国建设的核心位置,制定并滚动更新国家层面的专项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路径图与技术突破优先级;强化财政、税收、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的精准协同,对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首台(套)重大装备推广应用等给予持续稳定支持;建立动态评估与政策调整机制,确保政策靶向精准、落地见效。通过构建目标清晰、路径明确、保障有力的规划政策体系,能够引领产业行稳致远,实现国家意志与市场活力的高效统一,为产业跨越发展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第二,深化区域协同与特色化集群培育。盲目追求区域平衡或简单复制模式,易导致产业同质化与资源错配,抑制整体效能提升。我国工业基础与资源禀赋区域差异显著,推动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摒弃“一刀切”思维,因地制宜、因业施策应:立足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结合区域产业基础、科研实力、市场需求及要素优势,科学规划工业母机产业空间布局;支持具有先发优势的地区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强化其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基础扎实地区聚焦细分领域专精特新;鼓励潜力地区积极承接转化与配套协作;建立健全跨区域产业协作机制,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与高效配置,形成“核心引领、多点支撑、特色发展、优势互补”的全国协同发展网络;构建层次分明、特色突出、有机联动的产业生态系统,最大化释放区域协同效能。
第三,健全技术标准与质量评价体系。统一、先进、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与权威的质量评价体系,是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规矩”与“标尺”。如果标准滞后或评价体系缺失,将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秩序混乱,阻碍技术创新与高端产品推广应用,更难以在国际竞争中赢得话语权。因此,国家需加速构建覆盖设计、材料、制造、检测、服务全链条,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母机技术标准体系,积极参与乃至主导国际标准制定;同步建立科学、独立、权威的质量评价与认证制度,强化对精度保持性、可靠性、效率等核心性能指标的考核;推动标准实施与质量评价结果在招投标、金融支持、政策扶持中的广泛应用,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导向机制。通过标准引领与质量筑基,能够显著提升国产工业母机整体性能与国际认可度,为产业由大到强奠定坚实基础。
激发内生动力,锻造核心竞争新优势
第一,集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与基础部件。高端数控系统、高精度功能部件(如主轴、导轨、丝杠等)、先进刀具等关键核心技术及基础部件的缺失,是制约我国工业母机产业迈向高端的最大瓶颈。基础不牢,不仅整机性能与可靠性难以保障,还会导致产业长期受制于人,产业链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必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国家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的精锐力量,针对清单化、目录化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发起系统攻坚;大幅增加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探索投入,布局下一代智能制造基础理论;设立长期稳定的国家科技专项,重点支持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核心部件研发与工程化验证。同时,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创新成果迭代转化,致力于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与代际跃升,显著提升国产高端工业母机的性能边界与市场竞争力。
第二,构建高效协同的产学研用融合创新生态。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科技成果转化不畅,是制约工业母机产业技术升级和市场拓展的关键障碍。由于创新要素分散、机制僵化,研发与需求容易出现错位,大量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解决这一问题,需着力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引导其面向产业需求调整研发方向;建立“应用场景驱动”的研发模式,鼓励下游用户深度参与产品设计研发与中试验证,健全“首台套”保险补偿与风险共担机制;发展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畅通技术供需对接渠道。通过产学研协同合作,打通创新全链条堵点,显著提升创新效率与成果转化率,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
第三,强化多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与激励。工业母机产业是典型的技术、技能、知识密集型产业,对高水平研发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工匠的需求极为迫切。当前,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高端匮乏等问题,已成为产业升级的刚性约束。因此,必须将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构建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加强机械工程、数控技术、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专项,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完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与荣誉体系;优化人才评价机制,突出创新价值、能力、贡献导向;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完善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手段,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构建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梯队,为产业持续创新提供不竭智力源泉。
优化发展环境,厚植产业跃升新沃土
第一,打造高效能产业治理与服务体系。工业母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与高效能的政府服务支撑。若治理方式粗放、服务效能不足,会增加制度性交易成本,抑制市场主体活力与创新动力。因此,需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简优化涉及工业母机研发、生产、投资、进出口等环节的行政审批流程;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切实维护创新者合法权益;建立健全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精准服务体系,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推广、市场开拓、法律援助等专业化服务;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提升产业监测预警与政策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推动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与自律协调作用。通过优化产业治理与服务,显著降低制度性成本,提升服务精准度与满意度,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
第二,构建多元化、全周期的金融支持体系。工业母机产业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传统金融模式难以有效满足其融资需求。当前,融资渠道单一、风险资本介入不足、长期资金匮乏等问题,是制约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必须创新金融支持工具与模式: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引导作用,设立国家工业母机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项目;鼓励商业银行开发针对工业母机企业的专属信贷产品,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供应链金融等服务;大力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早期项目和初创企业;积极稳妥探索制造业企业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通过金融创新,形成覆盖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融资渠道,有效化解产业创新发展的资金桎梏。
第三,推进高水平的开放合作与国际交流。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和市场空间,是工业母机产业实现加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封闭发展既不符合产业规律,又难以快速提升国际竞争力。因此,需秉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原则,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深化国际合作:鼓励国内企业、研究机构与国际领先企业、知名院校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技术联合研发;支持企业“走出去”,通过绿地投资、跨国并购等方式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全球机床领域重要展会、论坛及标准化组织活动,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营造更具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环境,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参与中国标准制定。通过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创新网络,在开放竞争中锤炼提升自身实力,加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