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浙江财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绿色管理研究院院长王建明教授、博士生导师团队撰写的著作《碳中和消费论》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本书是《碳中和论丛》系列丛书中的一本。
本书贯彻党的二十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精神,向全球展现当代中国以消费侧碳中和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面貌。与丛书系列中的碳中和市场、碳减排、碳中和文化、碳中和政策等书籍形成相互衔接与互补。

该著作共30.2万字,共六章。第一章论述碳中和消费的内涵和特征。系统梳理了碳中和消费的渊源兴起,在此基础上界定碳中和消费的科学内涵及其区别于一般消费、绿色消费、生态消费等的本质特征;深入剖析了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和元宇宙为代表的数智技术对碳中和消费的特定影响,以及碳中和消费从1.0向2.0再到3.0的发展演进与“时空关”三维度行为体系。第二章论述碳中和消费的原理与机理。主要从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和技术原理进行探讨,并且基于影响机理模型及相关理论分别论证了结构视角和过程视角的推进机理。第三章论述碳中和消费的实践与政策。阐述了碳中和消费实践、政策实践与政策理论,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视角梳理归纳碳中和消费的实践问题和政策问题。第四章进行碳中和消费的问卷调查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碳中和消费的行为特征进行微观洞察。第五章进行碳中和消费的大数据分析。借助大数据分析法对碳中和消费的行为特征进行宏观洞察。第六章论述碳中和消费的政策体系构建。总结了碳中和消费的政策工具箱(或者说政策工具体系),包括引导类政策工具(即信息型政策工具)、激励类政策工具(即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和约束类政策工具(即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三大类。分析并论证了三类政策工具体系的主要问题、主要思路和实施对策。
该著作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①碳中和消费的本质在于消费者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碳吸收实现消费活动的有效碳减排,从而助力全社会消费端碳抵消(碳补偿)和碳平衡的实现。
②碳中和消费与绿色消费、绿色购买、亲环境消费、生态消费等相关概念具有一些同源性特征,但不完全等同。它是一种更加全面和长远、具有动态性和高级形式的消费。
③碳中和消费的行为体系体现在“时空关”三维度(时间、空间和关联维度),具体体现在消费周期、消费时间、消费过程、消费领域、消费层次、消费要素、消费主体、人人关联、人物关联、物物关联十个维度。
④数智时代碳中和消费的推进在理念目标、微观基础、手段工具、实施机制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时代。
⑤从结构视角看,要全方位立体化推进碳中和消费,而不是单维单线推进碳中和消费。推进机理包括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关联维度的共同推进,以促进碳中和消费的全面实现。
⑥从过程视角看,碳中和消费要完整、周密、稳步、有秩序地推进,不能片面、疏漏、急躁、无秩序地推进。
⑦当前碳中和消费在潜力释放、领域分布、产品供给、供需匹配、宣传推广、应用场景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潜在问题,成为碳中和消费推进的障碍或挑战。
⑧从宏观层面,碳中和消费政策在法规健全度、规范引导力度、消费者层面法规等方面存在问题。
⑨从微观层面,碳中和消费政策在工具单一、与消费情境匹配、与消费对象匹配等方面存在问题,这些是推进碳中和消费亟待解决的问题。
⑩碳中和消费的政策体系由约束类政策、激励类政策和引导类政策构成,并且政策体系的构建应当匹配数智时代的新消费模式、新消费场景需求。
本书可能的创新点有三个方面:一是,首次提炼了“碳中和消费1.0”“碳中和消费2.0”“碳中和消费3.0”这一系列标识性新概念和新范畴。明确了不同阶段碳中和消费的模式和特征,为研究和推进碳中和消费提供了清晰的概念框架。二是,提出并论证了以“框架设计—基本思路—实施对策”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架构这一学术思想,为碳中和消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三是,提出了“应用组合型政策工具包以有效推进碳中和消费”这一新举措,论证了碳中和消费政策从“条块化政策”“碎片化政策”向“多元协同政策”转型的政策思路。
据了解,该著作是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沈满洪教授主持的《碳中和论丛》出版的第二本。《碳中和论丛》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文化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交叉方法研究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问题,是知识创新、咨政建言和科学普及的有机结合,是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浙江省生态文明智库联盟重点打造的智库品牌成果。该论丛包括《碳中和论》《碳减排论》《碳汇论》《碳中和消费论》《碳市场论》《碳中和科技论》《碳中和金融论》《碳中和政策论》《碳中和法治论》《碳中和文化论》《碳中和治理论》等11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