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院要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沈满洪教授接受《浙江新闻》专访

发布日期:2022-02-25    作者:     来源:     点击:

2月23日,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人才、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生态文明研究院首席专家沈满洪教授就杭州如何建成“美丽之窗”接受《浙江新闻》的专访。

一、党代会报告中,杭州提出以“城市之窗”展现“中国之治”,“美丽之窗”为何是重要板块?您如何看待这一目标设定?

“美丽之窗”的目标定位,充分彰显了杭州市委在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与时俱进的态度。

“美丽之窗”的提出,一方面来自总书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扎实实施‘环境立市’战略,把杭州建成‘生态市’,努力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本”。结合浙江努力成为“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杭州作为浙江的省会城市,理应成为“窗口”当中的“窗口”。

另一方面则基于杭州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家底”。杭州是一座山水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基础。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已基本达到欧美国家水平。在此基础上,杭州有必要,也有能力,提出“美丽之窗”的建设目标。

这个窗口不仅面向全国,更要面向世界,所以“美丽之窗”是一个世界之窗。基于已有优势,我认为在这次党代会提出的一系列窗口当中,“美丽之窗”甚至有可能率先打造成功。

二、杭州努力建设“美丽之窗”,具备哪些优势,还要着力破解哪些问题?

杭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其实有鲜明的历史演进过程,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迭代升级。其实,杭州最早的时候还曾被人调侃是“美丽西湖、破烂城市”,后来提出“西湖美、城市美”,再从环保模范城到生态市,到美丽杭州,以及美丽中国的样本建设,整个过程是层层递进的。在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中,又融入诗画浙江内涵,形成了美丽经济、美丽生态、美丽人文三者并举的状态,要打造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依旧在迭代升级。

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治理机制。杭州在新西湖、湘湖、西溪湿地、河坊街等改造建设中,从规划开始,就是专家咨询和公众票决相结合的,甚至连出租车的颜色,也是征求各方意见后,从几个方案中投票决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构建起以政府为主体的政府机制,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机制,以公众为主体的社会机制,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逐渐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由此也保证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比如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从出台政策到出台条例再到启动地方立法,层层推进之下转变成一个制度。

当然,杭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今后还要直面不少问题。比如,杭州过境水多,水质改善如何进一步立足于自身流域保护,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城镇目前依旧是短板,存在“比不过城市,也比不过农村”的尴尬境地;杭州整体还是一个高碳市场,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任务也很艰巨。

三、您如何看待报告中关于“美丽之窗”建设的具体目标?未来5年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杭州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生态环境质量是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的新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质的生态环境也是一种共享的公共基础产品,以此为目标也充分体现出了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

比如目标中提到“让老百姓呼吸更新鲜的空气,喝上更干净的水,吃上更放心的食物”等,与以往相比加上了“更”字,显然对应的是更高标准、迭代升级的态度。

杭州努力建设“美丽之窗”,目标应该更加高远,视野应该更加宽广,措施应该更加有力。

理念上要国际化。比如目标设定,要不亚于发达国家的标准。杭州这次就提到了生态环境质量、资源能源集约利用、美丽经济发展要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也是题中之义;此外杭州的“美丽之窗”是开放给全世界看的,要把杭州的声音、理念、做法、经验等及时推介出去。

特色上要地方化。杭州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山水城市,也是一个组团式的城市,跟有些大城市“摊大饼式”格局不一样,因此在“美丽之窗”建设中要想方设法提高辨识度,在城市、城镇、村落之间设立隔离带,让城市融入到自然,让自然延伸到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制度上要共享化。杭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渐建立的一整套制度,从建议到决定,到出台条例,到地方立法,这样层层推进形成制度和法律的形式,要可以复制和共享,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样本”作用,这也会为杭州“美丽之窗”赋予更多意义。

https://zj.zjol.com.cn/news.html?id=1816088

上一条:沈满洪代表建议增设“中国社科院院士”,与“两院院士”并列 下一条:沈满洪教授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