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张婷婷、钱志权: “三绿”并举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发布日期:2025-05-08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558日,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钱志权教授与副研究员张婷婷撰写的理论文章《“三绿”并举 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刊发在中国教育报上。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春回大地,草木复苏。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绿化祖国必须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这一重要论述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林草兴则生态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林草系统治理成效显著。2024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森林蓄积量超过200亿立方米,年碳汇量达12亿吨以上,人工林保存面积、草地面积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增绿最多的国家,实现了由沙进人退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与此同时,森林作为粮库和钱库的潜能也得以释放,2024年,全国森林食物产量超2亿吨,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林草产业总产值10.17万亿元。

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森林覆盖率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生态欠债依然很大,环境问题依然严峻;宜林空间趋紧,且多集中在立地条件差、成林难度高的西北地区;林产品供给能力与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之间仍存在显著差距。新时代林草建设既要破解有没有的扩面难题,更要攻克好不好的提质难关,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让森林四库真正成为惠泽民生、富足百姓的绿色银行,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态动能。

科学扩绿,促进林草系统提质。扩绿是绿化祖国的根基,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深度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评估不同区域的立地条件,精准破解种哪里种什么怎么种的核心难题,推动全域绿化向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坚持因地制宜,持续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夯实生态安全屏障;聚焦江河源头、水土流失区等重点区域,实施精准增绿提质;同步推进沿路、沿河、沿湖生态廊道建设,激活城市废弃地、边角地、城郊接合部等边际空间绿化潜力,见缝插绿扩展城市森林空间。此外,优选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优化种苗结构,培育良种并提升栽培养护技能,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成活率,确保绿化工程造一片、成一片、护一片

多维兴绿,释放森林四库潜能。兴绿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同发展的关键。森林水库建设要通过统筹江河湖库土地规划,推进水源涵养林建设,结合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强化生态修复,实现青山绿水的良性循环。森林粮库开发要践行大食物观,发展木本粮油、林下经济等,延伸现代化产业链,挖掘森林食物供给潜力。森林钱库激活聚焦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实践,要推广林药、林菌等复合经营,构建产品溯源体系,强化地理标志和生态认证品牌;发展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新业态,通过就业入股等机制促进富民增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创新林权抵押、生态信托等市场化补偿工具,打通资源定价、交易和收益反哺路径。森林碳库增效依托造林抚育提升固碳能力,要完善碳汇方法学和市场交易体系,构建培育、核算和交易全链条机制,推动碳汇生态价值向经济收益转化。

持续护绿,巩固国土绿化成效。护绿须以系统治理、多元共治和科技赋能为抓手,巩固国土绿化成效。一是系统精准施策,构建规划、实施和监测全链条保护体系,按生态功能区推行一地一策精准管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集成造林、管护、复育等复合修复工程,提升林草资源管护效能。二是多元主体共治,健全三级林长制考核,压实政府责任;推行民间林长认证和生态积分奖励,激励公众参与;深化环保综合执法改革,建立行政执法、刑事司法、生态赔偿立体追责机制,全面扩大林草管护范围。三是技术转化赋能,完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和灾前预防、灾中处置、灾后恢复全周期智能防火系统,优化人防技防协同,推动火灾防治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加快提升林草管护能力。

求生存迈向求生态,从盼温饱转向盼环保,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愈发强烈。新征程上,必须采取扩绿举措,运用兴绿策略,开展护绿行动,巩固国土绿化成效,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上一条:顾光同:完善绿色金融服务 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下一条:《2023浙江生态文明发展报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浙江经验》正式出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