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影响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影响 >> 正文

陈真亮教授就“以竹代塑”话题接受《中国环境报》采访报道

发布日期:2024-05-01    作者:     来源:     点击:

4月30日,《中国环境报》以“被‘以竹代塑’托举的竹乡安吉,如何在减塑与减排之间找平衡?”为题,采访了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生态治理研究所所长陈真亮教授。

“以竹代塑”成为一种逐渐兴起的塑料污染解决方案。竹子是国际公认的低碳、绿色、速生、可再生、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然而笋竹初级加工普遍涉及氮磷排放,可能对水环境造成很大影响,污水处理也是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绕不开的话题。对此,陈真亮教授针对安吉如何在搭上“以竹代塑”顺风车的同时高效化解竹废水处理、如何在流域环境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找准平衡点等问题做出解答。

在传统or新兴之间谋出路

在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中间找平衡点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永恒话题。当前,我国竹产业体系不完备、产业链尚未完全贯通,中小微企业占绝大多数。眼看着“以竹代塑”的风口兴盛起来,如何保障安吉笋竹企业的排污指标成为关键问题,浙江省也在尽心竭力为这个摇篮中的产业谋出路。

“浙江省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升级、污水治理等多种措施,落实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要求,统筹推进相关地区竹资源培育和开发利用与竹产业绿色低碳发展。”陈真亮教授告诉记者。

记者注意到,2020年,浙江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实施笋、材同步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竹笋绿色食品加工,重点支持现有食品企业加工和开发笋制食品,给予排污权指标保障。2021年,浙江省出台的《关于印发推进竹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要求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同意优先保障笋竹初级加工小微园区排污指标使用权。

安吉的思路之一是,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组建等方式解决一部分的排放权问题。郑海军告诉记者,上文提到的耕盛堂、老奶奶等企业都是通过兼并重组方式,购买其他公司空壳或资产获取其排放指标,做大企业规模;另一种途径是通过中水回用减少污水排放,即将废水处理好之后再用于工业生产。

但对企业而言,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高成本。“企业原本通过正常审批取得的COD、氨氮等指标费,一吨指标费在0.5万元—0.7万元/年不等,而通过兼并重组,动辄可能花费几百、上千万元。再看中水回用,一吨工业废水处理排放成本只需几元钱,但要处理到回用标准,折合可能需要几十元至上百元的处理费。按照我们的算法,一万吨竹制品生产废水排放购买排污指标加上处理费只需要3—4万元;但如果将这一万吨水全部处理到回用标准,成本可能高达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企业规模大、废水排放量大,处理成本也会明显增加。”郑海军坦言。

“事实上,竹产业作为一种绿色、低碳、可再生的新兴产业,在生态和经济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力点,具有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潜力。”陈真亮教授说。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安吉县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建议,进一步明确将竹基生物新材料、竹源纤维等“以竹代塑”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节能环保产业范畴,给予排污指标使用权保障。

陈真亮教授表示,这需要相关地区各部门及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努力。政府层面要更好地发挥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等作用,通过专项资金扶持、降低税率、土地划拨等,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积极争取将“以竹代塑”等产品研发项目纳入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对符合条件的科研项目给予财政资金支持。

“在产业链层面,竹产业企业要加大研发力度,积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竹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推动竹产业在种植、加工、利用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竹材的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同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减少生产过程中废水、废气等污染物排放,实现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统一。”陈真亮教授说。

原文链接:https://res.cenews.com.cn/h5/news.html?id=1128874



上一条:钱志权教授入选浙江省首批文化特派员 下一条:钱志权副院长受邀在青山湖科技城党工委理论中心组扩大会议做新质生产力的辅导报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