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院要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2025生态文明建设前沿论坛成功举行

发布日期:2025-11-10    作者:     来源:     点击:

11月10日,“2025生态文明建设前沿论坛”在浙江农林大学衣锦校区农林大讲堂成功举行。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沈满洪教授、著名气候变化专家与经济学家、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潘家华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长聘教授、长江学者讲席教授刘刚、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李金铠、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孙佑海教授、浙江大学新时代枫桥研究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钭晓东教授,以及浙江省生态文明智库联盟代表、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学者代表和浙江农林大学200余名师生参会。本次论坛由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沈满洪教授主持。

论坛伊始,沈满洪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诚挚地欢迎了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学者,对他们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致辞中,沈满洪教授深刻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使命,并立足学术创新,聚焦实践引领,点明了本届论坛的核心价值。

潘家华教授提出,温室气体减排的核心路径是能源零碳化,化石能源仅能实现低碳无法达到零碳,要落实《巴黎协定》1.5℃温控目标需全球大幅削减排放,但当前各国相关承诺与目标存在显著缺口。他指出,零碳能源已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近年光伏、风电等成本大幅下降,正从补充能源转向主体能源,中国有显著实践成果。同时,能源零碳化推动产业链 “破坏性重构”,传统化石能源产业体系正被 “零碳装备制造 - 储能 - 终端电动化” 体系替代,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领域形成全球领先产业链,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 “中国方案”,且零碳转型需坚持市场化与扁平化,发展分布式能源与零碳单元体适配不同地区需求。

刘刚教授以《面向生态文明的产业生态与循环绿色低碳转型》为题作主旨报告,系统阐述了产业生态学作为交叉学科如何通过追踪资源从“源头”到“汇”的全过程代谢规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系统方法论。刘刚教授指出,理解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复杂交互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而产业生态学正通过物理视角构建理解经济系统的“冷冻电镜”与“AlphaFold”,实现对社会物质代谢的高分辨率刻画。他通过三大典型案例展示了该学科的实践价值:在战略资源安全领域,通过构建全球产业链时空动态模型,精准揭示稀土、锂等关键矿产的全链条风险传导机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层面,创新融合遥感与多源数据,实现建筑存量从“建筑-构件-材料”的多尺度解析,为挖掘“城市矿山”潜力奠定基础;在低碳转型方面,突破传统碳核算局限,在农业食物系统、水泥行业等领域绘制出兼顾供需两侧的减碳路径。刘刚教授强调,这种“师法自然、系统调控”的思维与“物知世界、精准管理”的方法,正成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工具,为青年学者提供了用系统科学服务国家战略的新视角。

李金铠教授以“美丽中国的时代脉络与学者担当”为主题,深度解读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演进与个人启示。他指出,美丽中国的战略地位已发生历史性变革,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战略性“留白”,演进为十九大报告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圆满落定,并在二十届四中全会上确立了其“统领全局”的崇高地位,将“双碳”目标、生态文明示范区等全部工作囊括其中,形成了系统性的战略拼盘。李金铠教授强调,浙江的实践是理解这一思想的关键源头,从“美丽乡村”到“深化美丽浙江”建设,印证了从局部探索到国家战略的完整历程。他结合自身学术生涯从“能源经济”到“碳中和”再到“美丽中国”的研究转型,生动阐释了学者成长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必然逻辑——党的文件就是回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最权威的答卷,学术研究必须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否则将是“正确地做一件错误的事”。面对建设挑战,他建议未来需强化“精准施策”,制定差异化转型方案;完善“激励机制”,用好绿色金融、生态补偿等政策工具;加强“人才支撑”,培养兼具生态理念与产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美丽中国这一宏伟蓝图的实现提供坚实保障。

孙佑海教授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气候变化面临的严峻挑战与法治应对路径。他指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加速演进,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与地面沉降风险叠加,已对生态安全构成直接威胁。面对地面沉降扩大、海岸带生态退化、违法成本过低等突出问题,必须构建政策与法律协同的治理体系。他强调,正在编纂的生态环境法典是完善气候治理的关键举措,应坚持系统集成、问题导向和前瞻布局原则,整合现有法律规范,同时加快制定专门的气候变化应对法。在实施层面,需要强化部门协同监管,加大检察公益诉讼力度,并通过完善碳交易市场、严格海岸带开发管控、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等具体措施,形成多元共治格局。最后他指出,必须以法治思维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通过政策引领、立法保障、执法严格、司法有力的系统治理,为美丽中国建设和全球气候治理作出贡献。

钭晓东教授指出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是回应“高品质资源环境生活”时代诉求的重大法治工程,强调水文明与流域保护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作用。他提出我国立法应采取“大块头”与“小快灵”并重的双轨路径:一方面,生态环境法典通过系统集成、问题导向和前瞻布局原则,整合分散法律规范,构建涵盖总则、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绿色低碳发展和法律责任的五编体系;另一方面,地方立法须发挥“小快灵”优势,以条文精简、程序高效、问题精准的特点推进制度创新,如《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的先行先试。钭教授进一步强调地方立法应培育五大核心思维:国家战略思维确保立法对接中央部署,吃透两头思维平衡上位法精神与基层实际,三精立法思维优化逻辑结构,绩效评估思维聚焦问题解决效能,利益衡平思维寻求最大公约数。最后,钭教授呼吁立法工作者以“九门活”的复合能力应对多重挑战,通过央地立法的良性互动形成制度合力,为构建美丽中国法治体系提供支撑。

本次论坛聚焦于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重大议题,深度探讨能源零碳化、产业生态重构、生态环境法治保障等关键方向,获得了专家学者与参会师生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认可。展望未来,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将持续秉持开放合作、协同创新的精神,深化与国内外高校、智库、政府部门及企业的联动,在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与人才培养领域持续发力,与各位专家学者携手并进,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宏伟目标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上一条:第三届青山湖青年学者论坛——全国碳市场建设与改革论坛 下一条:我院国家自科基金专家选题辅导会顺利举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