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0日,“第三届青山湖青年学者论坛——全国碳市场建设与改革”在浙江农林大学衣锦校区农林大讲堂成功举行。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等主办单位代表出席会议。中国人民大学周文戟教授、浙江农林大学顾光同教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费吟昕、北京工商大学王漫玉、北京理工大学滕美萱、华北电力大学艾先能等专家学者,以及校内外众多青年学者参会。

本次论坛由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联合主办,由浙江省生态文明智库联盟、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农林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浙江农林大学长三角绿色发展研究院、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协办。本次论坛上半场由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钱志权教授主持。

会议伊始,论坛主持人、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钱志权教授致欢迎辞。他指出,本届论坛以"全国碳市场建设与改革"为主题,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服务"美丽中国建设"战略目标。在全国碳市场建设的关键时期,论坛汇聚多学科青年学者,围绕碳市场机制设计、行业转型等前沿议题展开交流,既是对国家"双碳"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推动生态文明领域学术创新与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

周文戟教授以《采用时空优化的电气化策略降低中国钢铁行业的碳足迹与搁浅资产》为题,系统阐释了钢铁行业绿色转型的创新路径。他指出,当前钢铁行业电气化转型面临核心矛盾:主要钢铁产区集中于电网碳强度较高的北方省份,而清洁能源富集的西南地区钢铁产能占比极低。若简单推行"就地替代"的快速电气化策略,虽能降低直接排放,却可能导致间接排放显著增加,并引发巨额资产搁浅风险。研究通过耦合电力系统模型与钢铁生产模型,创新提出时空优化的电气化策略,在设施层面综合考虑设备年龄、能效水平与区域电网脱碳进程,设置电气化触发阈值,并允许跨省产能转移。这一策略不仅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显著降低,更将搁浅资产风险大幅削减逾九成,为行业制定与区域电网脱碳进程相协调的转型路径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推动钢铁行业平稳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北京理工大学滕美萱带来“Temperature-induced residential airconditioning adoption and its effect on electricity use in China”的报告,深入阐释了居民部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适应行为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聚焦空调使用这一典型的气候适应行为,系统分析了其在缓解高温热胁迫作用的同时所带来的电力消费增长与间接碳排放的双重影响。通过构建长期居民层面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气温变化对不同气候区域空调保有量产生显著差异化影响,这种影响受到收入水平与区域气候特征的综合调节,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空调采用过程中存在的社会不平等现象,指出低收入家庭与农村地区居民不仅面临更高的气候暴露风险,同时具备更低的适应能力,这种差异加剧了气候应对中的社会公平问题。通过模拟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居民电力消费变化,研究表明考虑空调普及因素将显著推高居民电力消费增长幅度,这一发现为制定差异化气候适应政策、促进社会公平转型、协调能源消费与气候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依据与实践参考。

北京工商大学王漫玉发表了题为《Cost-benefit Analysis of Low-energy Demand Management on Household Cooling Consumption》的主旨演讲。她深刻指出家庭制冷消费正面临气候变化与能源消耗的双重挑战,高温热浪推升制冷需求的同时,空调电力消耗又加剧碳排放,形成能源环境领域的突出矛盾。针对这一困境,王漫玉讲师系统阐释了基于ASI框架的需求侧管理路径,通过避免不必要浪费、推动低碳设备替代和提升终端能效三大维度破解发展难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跨越十年的全国家庭能源消费微观数据库,并设计随机干预实验,通过智能电表采集每15分钟高频用电数据,结合节能信息推送实施行为干预。通过设定基准情景与三类低碳转型情景,并运用电力系统转型模型进行综合模拟,研究发现需求侧与供给侧协同发力可显著降低电网新增投资需求,实现约50%的碳减排潜力。该研究为理解家庭能源消费在低碳转型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微观证据,对完善需求侧管理政策、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华北电力大学艾先能作题为“Weather, Efficiency and Adaptation: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China”的报告。他指出,农业是与气候变化关联最紧密的产业,其生产力受天气条件、技术效率与适应能力的综合影响。在碳市场建设背景下,推动农业低碳转型与生产力协同发展至关重要。通过结构模型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极端天气对生产稳定性构成持续威胁。其中,低温对作物产出的抑制效应显著,而降水的调节作用尤为关键。研究表明,农户能够通过调整要素投入和转换产出来有效应对气候冲击。他强调,农业碳减排并非简单“减产”,而是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推广低碳种植技术、发展生态农业、探索碳汇交易机制,实现农业生产与碳减排的良性互动。提升气候适应能力与生产效率,是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的根本路径。该研究为理解农业气候韧性提供了分析框架,也为区域适应性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参考。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费吟昕带来“空调采用中的隐含贴现率和能源效率鸿沟——来自中国市场的证据”的分享。她提出,隐含贴现率与能源效率鸿沟是制约我国家电市场低碳转型的关键问题,尤其在空调产品领域,这一问题直接影响着碳市场政策的实施效果。基于2013–2018年中国城市层面产品级销售数据,通过离散选择模型识别出我国消费者在空调购买决策中存在显著的“短视”行为,隐含贴现率高达24%,远超过市场利率水平。这种高贴现率导致消费者过度关注初始购买价格,而低估长期使用成本,进而抑制了高能效空调的采用意愿,形成明显的能源效率鸿沟。研究还揭示,经济水平较高、教育程度较好及南方地区的消费者贴现率相对较低,反映出认知与经验对决策理性具有调节作用。高贴现率不仅造成高能效产品市场份额不足,还导致额外能耗与碳排放增加,并在气候变暖趋势下进一步放大其负面效应。她强调,要破解这一难题,需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供给端应推动节能技术研发与成本控制;需求端则应加强能效信息透明化、推行低碳消费引导,并探索碳税等价格调节机制,有效缩小能源效率鸿沟,推动节能产品成为市场主流。该研究为理解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提供了微观证据,也为家电领域能效提升与碳减排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参考。

顾光同教授在第三届青山湖学者论坛中指出,碳市场试点政策作为兼具金融属性与资源配置功能的市场化环境规制工具,通过外部监管与内部需求双重路径提升企业信息透明度,且效应具有持续性。核心机制包括媒体治理通过正负面报道降低信息不对称,以及声誉效应激发企业融资需求进而推动信息披露。研究构建“外部监管-内部需求”双驱动理论框架,运用倾向得分匹配等方法验证结论可靠性。实证显示政策效应在环境规制强度高、市场化水平高、行业集中度高的区域中,对大规模、非国有及高碳排放企业更为显著。该政策通过强制可追溯的信息披露机制提升信息透明度并抑制“漂绿”,建议优化碳市场制度、构建多维监督网络、创新绿色金融工具,为全国碳市场建设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本次论坛下半场由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生态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熊立春副教授主持。他在开场中指出,上半场的深入探讨为理解碳市场与产业转型的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下半场将把视野拓展至农业系统、居民消费等更广泛的领域,从多维度解析碳市场建设与经济社会低碳转型的复杂关联。熊立春副教授强调,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融合,期待通过不同学术视角的碰撞,激发创新思维,为完善碳市场政策体系贡献新的智慧。

本次第三届青山湖青年学者论坛为广大青年学者搭建了一个共探学术前沿、共享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青年学者们借此契机,既能拓宽学术视野,又能深化彼此间的学术互鉴与合作,为后续学术研究筑牢根基。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将以创新分享为引领,致力于培育更多卓越青年学者,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同时,研究院秉持开放包容之态,期盼与更多青年学者携手共进,为推动学科发展与社会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