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9日下午,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农林大学研究基地主办,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承办的“中外学者学术沙龙”在浙江农林大学衣锦校区天目厅成功举办。


据报道,以“携手迈向现代化:共同愿景与发展之路”为主题,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共同主办的“全球南方现代化论坛”于11月21日在北京举办。本次沙龙属于聚焦“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行论坛(二)所组织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旨在深入探讨全球南方国家在现代化路径中的生态实践与经验共享。

本次沙龙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浙江经验和世界意义”展开,汇聚了多国知名学者与中方专家。外方学者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中国理念与浙江实践的全球启示。阿尔及利亚国家城市工程师学院科学、教育、研究与技术发展委员会委员奈迪亚特·塔伊布指出,阿尔及利亚正基于与中国的合作,通过多项举措积极改善环境管理水平。印度尼西亚加查马达大学社会与政治科学学院院长瓦万·马苏迪认为,中国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印度尼西亚提供了将生态价值内化于政策决策的重要启示。巴基斯坦—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穆斯塔法·海德尔·赛义德提出,面对低碳转型挑战,全球南方国家可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借鉴中国在绿色发展领域的经验,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法语国家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原马里驻华使馆一等参赞约罗·迪亚洛强调,浙江省全面遵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践行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将生态优势融入可持续发展的可行范本。巴基斯坦籍学者、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萨利姆·拉扎则分析指出,浙江省通过建立GEP核算与生态补偿机制将生态价值市场化,并依托数字治理与产业培育推动低碳转型,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将自然禀赋转化为包容性增长、且需本土化适配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中方专家则从理论阐释与本土实践层面深化了主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乔清举教授阐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所展现的自然价值与人的价值相统一的文明规律,揭示了绿色发展才是具有未来性、人类性和生命力的发展路径。宁波大学谢慧明教授通过四个问题指出,浙江的绿色发展模式可以为面临类似“成长中的烦恼”的全球南方国家提供需因时因地制宜借鉴的实践路径。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钱志权教授以磐安二十余年坚守“生态立县”战略、实现从山区贫困县到山区中等县的跨越为例,生动论证了“生态富民”是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绿色发展路径。

本次学术沙龙期间,中外专家学者参观了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作为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及生态文明智库联盟牵头单位,研究院在生态价值实现、绿色发展政策等领域的科研积累与国际合作成果受到与会学者的广泛关注。在随后的研讨环节中,中外学者围绕生态价值实现、绿色金融、低碳转型及全球南方国家绿色发展路径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富有成效的对话。通过主题发言与圆桌讨论,与会代表分享了研究见解与实践经验,形成了多项建设性共识。此次活动不仅深化了对“两山”理念在现代化进程中实践价值的认识,也为推进全球南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将继续发挥平台优势,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务实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