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院要闻 >> 学术成果 >> 正文

吕秋慧 钱志权:构建长三角便捷高效智慧城市共同体

发布日期:2025-08-29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5年8月29日,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钱志权教授和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吕秋慧撰写的理论文章《构建长三角便捷高效智慧城市共同体》发表在《科技金融时报》上。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构建长三角便捷高效智慧城市共同体

吕秋慧 钱志权

摘要:本文提出构建长三角便捷高效智慧城市共同体的实施路径。针对该区域在跨域协同、规则统一、安全韧性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从数字底座、标准协同、安全韧性、产业动力、多元共治等五个关键维度提出系统性对策,旨在提升区域治理智能化水平,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长三角方案,助力走好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关键词:长三角 智慧城市 区域协同 数字治理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创新城市治理理念、模式与手段,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与都市圈。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肩负着探索城市现代化路径的国家使命。其人口高度集聚、要素高频流动、产业链深度耦合,对城市运行的便捷性、高效性与安全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构建长三角便捷高效智慧城市共同体,以“便捷高效”为核心标尺,不仅旨在破解区域内部城市治理痛点、难点、堵点,提升治理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更可为全国超大城市群及各类城市智慧化转型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协同“中国方案”,持续走好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当前,长三角智慧城市建设在跨域协同、规则统一、安全韧性、产业联动、多元治理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亟需在以下关键维度协同发力。

第一,打造智能互通的数字底座。便捷高效的基础是实现全面互联互通和算力共享。长三角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数据孤岛问题较明显,制约了跨区域服务的协同效应。解决的关键在于打造区域级的“城市神经网络”。一方面,统筹推进高速网络覆盖和算力网络布局,前瞻部署6G、卫星互联网等,推动上海临港、杭州云栖、苏州太湖等地智能计算机中心协同,实现算力资源高效调度。另一方面,共同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在确保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依托国家数据交易平台,推动交通、医疗、文旅、市场监管等领域数据安全共享,支撑“一码畅行长三角”、“出生一件事”跨省办理、“惠企政策精准达”等应用,让数据多跑路,群众、企业少跑腿。长三角在数据要素跨域安全流通、算力资源跨城智能调度上的探索,将为全国破解数据孤岛与算力割据难题提供成熟路径和制度模板。

第二,推动标准规则的一体协同。规则壁垒是影响要素高效流动的隐形障碍。长三角智慧城市建设面临技术标准不统一、政务服务规则不一致、市场准入存在隐形门槛等问题。解决关键在于建设统一的长三角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应从技术维度着手,制定涵盖物联网设备、城市信息模型、数据接口、区块链应用等领域的“长三角标准”,确保设备能链接、数据可流通、平台能互通。围绕政务服务领域,全面推广“无感漫游”,推动驾驶证、营业执照、医保凭证等电子证件区域通用,升级“一网通办”平台,实现高频事项异地可办、区域通办、同程服务。针对市场机制建设,推动建立统一透明的数字市场准入和监管规则,探索企业登记异地办理新模式,对数字经济新形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和试点管理。设立长三角智慧城市规则协同委员会,常态化协调规则差异。长三角在技术互操作、服务无差别、市场无壁垒等方面的统一实践,将为全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顶层设计提供重要参考,降低制度成本。

第三,构建全域全时的安全韧性。城市规模越大,系统越复杂,潜在的风险就越明显。面对极端天气、网络攻击、公共卫生等多重威胁,长三角需要树立“韧性共同体”意识。建设城市群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整合气象、水利、地质、水电气热等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实现重大风险自动识别、精准预警和跨区域联动响应。建立分布式的应急保障体系,合理布局应急物资仓库、救援力量和备用设施,实现资源共享和高效调度。推广上海“数字孪生防汛”、杭州“城市大脑”治理拥堵、合肥“量子通信加密”等实践,将韧性理念贯穿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加强长三角网络安全协同防御,共建异地灾备中心,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和灾后快速恢复能力。长三角在构建跨行政边界的风险监测预警、应急调度和网络安全联防联控机制上的突破尝试,将为全国城市群应对系统性风险提供可借鉴的区域联防联控新模式。

第四,激发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智慧城市建设需最终落脚于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繁荣。长三角城市群应发挥科研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整的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共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行区,集中突破智能芯片、核心算法、开源框架等关键技术,支持上海、杭州、合肥等地建设国家级平台。推进先进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设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产业集群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重点培育智能网联汽车、数字健康、数字安防等智慧城市相关产业新增长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和服务商。推动成立长三角智慧城市产业创新联盟,促进技术协同攻关和应用场景开放共享。长三角以智慧城市建设需求牵引核心技术突破、推动数实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等方面的实践,将为全国产业转型提供“以智赋能、以城促产”的生动样板。

第五,夯实多元协同的共治根基。城市运行的高效便捷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和制度保障,需创新治理模式,形成政府引导、平台支持、企业参与、公众协同的机制。政府重在制定规则、开放场景、维护公平和守住底线;鼓励科技企业发挥技术优势,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畅通公众通过政务平台反馈问题、提出建议的渠道。加快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法规政策体系,在自动驾驶、数据归属、隐私计算、人工智能伦理等前沿领域,推动长三角联合立法探索,提供法律支持。建立统一的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和持续优化机制,定期开展第三方评估。推广上海“一网统管”、杭州“城市大脑”等经验,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智能化水平。长三角在探索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及区域性联合立法先行先试的经验,将为国家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治理体系贡献宝贵的“地方实践智慧”。

建设长三角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共同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路径的关键举措。这不仅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更是制度规则的统一、治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动能的融合。当前,长三角正以数字为纽带、以智慧为驱动,携手推进城市协同发展。这一进程直接回应了区域内群众对便捷、高效、安全、美好生活的期待,其更深远的使命在于通过率先探索与实践,为全国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输出可复制的区域协同范式、可推广的技术标准体系、可借鉴的治理创新经验,为走好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提供强有力的区域支撑。




上一条:倪建伟 姜瑞琳:持续提升跨域强村公司联村带农致富能力 下一条:陈真亮教授团队撰写的著作《碳中和政策论》正式出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