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院要闻 >> 学术成果 >> 正文

魏玲玲 何飞扬: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5-09-29    作者:     来源:     点击:

9月29日,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魏玲玲研究员在《中国环境报》撰文指出,应从五个方面着手,全力打造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魏玲玲 何飞扬

大力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能够有效激发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虽然我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组织分散、供给同质化、专业性不足等短板,亟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从组织动员、供给结构、阵地平台、制度保障与文化培育五个维度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实支撑。

强化组织动员,打造服务队伍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关键在于队伍建设,而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完善组织架构与参与机制。通过党建引领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推进党组织引领、社会组织参与与企业资源支持相互协同,使政治导向与群众需求实现有效衔接,搭建覆盖广泛、精准高效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平台,完善志愿者招募、培训、任务分配与激励机制,推动服务流程标准化和透明化,提升整体质量与公信力。

在这一过程中,党组织引领确保了志愿服务的方向,并增强了志愿服务队伍的凝聚力,社会组织拓展了服务的专业性与覆盖面,政府则提供制度与资源保障,确保志愿服务常态化运行。通过强有力的组织动员,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才会逐渐成长为制度化的社会治理力量,既有广泛参与的基础,也具备持续发展的动能。

优化供给结构,提升服务效能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具有公共品属性和强外部性,需求呈现时空异质与专业分化。单靠宣教型活动难以形成稳定的服务供给,易出现服务内容错配与参与队伍流失的问题。应坚持问题导向、标准约束与项目支撑,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供给从“扩量”转向“提质”。

建立“清单制+场景化”项目库。聚焦治理问题,围绕河湖管护、垃圾分类、低碳社区、农村污水治理、生物多样性监测等设定岗位、指标与风险边界,做到任务可量化、责任可追溯。

明确管理标准。明晰岗位说明,实施分层培训与持证上岗,配套责任保险和安全预案,形成“发布—招募—派单—留痕—评估—反馈”的闭环管理。

坚持项目联动。依托国家级平台,打通“美丽中国,志愿有我”的服务方向与地方项目库,按能力画像智能匹配岗位,打通服务时长、信用记录与激励措施的联动机制。推进服务供给实现精准化、标准化、常态化,让问题响应更及时、成本—效果比更优,使公众绿色行为得到持续激励,逐步提升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效能。

健全服务阵地,构筑服务平台

单一阵地与零散形式已难以匹配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多样化、专业化需求。要以科学布局与标准化管理为牵引,实现服务阵地由“点状分散”向“网络协同”转型,推动服务平台覆盖深度与广度的提升。

优化阵地布局、夯实线下支点。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载体,在城市、乡村与生态功能区布局多功能阵地,做到“可达、可用、可见”。按“有场所、有队伍、有项目、有设施、有制度、有标识”的要求建强功能,统一项目发布、志愿者招募与培训、服务记录等基础模块,推动垃圾分类示范、低碳行动等品牌项目规范运行,并以公开任务清单、投放记录与服务时长提升透明度与公信力。

强化平台支撑、打通线上体系。以全国志愿服务平台为枢纽,贯通省市县平台与基层阵地,实现项目在线发布、智能匹配、过程留痕与结果反馈,形成“需求提出—任务派发—过程记录—绩效评估—结果运用”闭环。将服务时长、信用积分与激励机制联动,沉淀标准化数据资产,支撑常态化考核与迭代改进。通过阵地网格化与平台数字化协同发力,推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实现全面覆盖与精准触达,运行效率与透明度同步提升,让规范化、可持续的服务生态加速形成。

完善服务保障,夯实服务根基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兼具公益性与专业性,若缺乏稳定的政策供给、法治保障与有效激励,易陷入“项目化热闹、常态化失灵”的困境。要把善意转化为能力,应以财政性支持兜底供给、以法定规则降低风险、以激励约束校准行为。

财政上,以中长期规划与年度清单为牵引,完善财政拨款、政府购买、专项基金和税收优惠,探索“配比资助+结果付费”,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法治上,完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制度与相关技术规范,推行岗位准入、风险评估、责任保险、未成年人保护、信息公开与负面清单,明确组织、场所与使用方的安全与赔付责任,确保全程合规可追溯。激励上,构建星级评定、积分与时间银行等体系,将服务表现与学业、职称、信用等结果性评价关联,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校园常态课程,形成“学习—实践—评价—再提升”的能力闭环。通过“财政可持续、规则可预期、激励可感知”的制度组合,推动志愿服务“人人做、做得好”,志愿供给更加稳定、质量可评、风险可控,使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本效益与公众满意度同步提升。

培育服务文化,弘扬志愿精神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具有公共性与长期性的特点,单靠行政推动或物质激励容易出现边际递减效应以及道德风险,难以形成稳定的服务供给。要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以价值规范凝聚共识、以共同体认同增强黏性、以仪式化实践固化行为,把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自觉,使文化与制度同向发力、相互增益。

在价值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雷锋精神深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转化为可执行条例与规则,配套分层教材、案例库与培训大纲,构建“学习—实践—评估”生态育人闭环。在传播层面,打造“主流媒体+分众新媒体”矩阵,常态化发布生态荣誉榜与典型志愿故事,沉淀“一地一品、一岗一规”品牌做法,形成可感知、可学习的行为标尺。在仪式层面,将入队宣誓、年度纪念周、服务徽记等嵌入社区公约与校纪校规,完善学分、积分互认及负面清单管理,使规范要求融入日常生活与组织运行之中。当价值被内化为习惯、典型转化为标尺、仪式升华为认同,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将由“被动响应”走向“自觉行动”,并实现良好的发展。


上一条:魏玲玲 张晋鹏:温州矾矿:工业遗产 “中国活样本” 探析 下一条: 吴伟光教授总策划、顾光同教授负责的《碳汇经济与政策》入选2024-2025年度智慧树网“在线共享精品课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