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院要闻 >> 学术成果 >> 正文

魏玲玲 张晋鹏:温州矾矿:工业遗产 “中国活样本” 探析

发布日期:2025-09-30    作者:     来源:     点击:

9月29日,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 —— 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的魏玲玲研究员与浙江农林大学 “千万工程” 研究院张晋鹏撰写的《温州矾矿:工业遗产 “中国活样本” 探析》刊登在《中国工业报》上。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温州矾矿:工业遗产“中国活样本”探析

魏玲玲 张晋鹏

在世界文化遗产体系的宏大叙事中,工业遗产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中技术革新与生产方式变革的物质见证,始终是观察现代文明演进的重要切口。同时,其作为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时常处于保存与发展两难的矛盾中。让工业遗产从“历史标本”转化为“活的文化”,既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要求,又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温州矾矿历经十三年探索,政府、民众、学界协同联动,系统激活多元价值,生态与人文共融,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活态保护与发展经验,为同类工业遗产的活化提供了实践样本。

多元主体协同:构建活态保护的共建共享机制。活态保护的关键在于打破行政壁垒与参与局限,形成全社会共同守护、传承、发展的合力。矾山的实践表明,政府、民众、学界的深度协同是激活遗产生命力的核心支撑。  

  政府层面,通过顶层设计搭建制度框架,自2014年将“申遗”纳入市县两级政府工作报告以来,持续完善对矾矿的政策保障体系:2025年启动专项立法程序,编制《矾山矾矿遗址保护规划》;累计投入超2亿元修复53处核心遗迹,推动矾矿跻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扩展省级保护名录;同步创建“浙江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出台专项条例划定保护区范围,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2022年,“世界矾都”入选浙江省“一县一品”文化标识工程,为活态保护奠定制度基础。  

  民众层面,以文化自觉厚植传承根基,通过自发收集老档案3000余份、整理口述历史200余万字,推动“矾塑技艺”“肉燕制作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矿工、乡贤、艺术家等群体深度参与,或全程参与保护方案编审,或以艺术形式记录工艺记忆,或捐赠资金支持,推动保护行动从个体参与升级为全民工程,形成“人人都是保护者、个个都是传承人”的生动局面。  

  学界则以专业智慧赋能价值转化。2011年,北京大学阙维民教授首倡申遗可行性并推动成立研究促进会,20余位国内外顶尖专家通过实地考察300余处遗址、形成32篇研究成果,系统提炼其完整产业链反映的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转型的复杂时空结构、内生秩序,以及技术史、经济史、社会史三个维度的学术价值;多机构联合编制《申遗文本》《保护规划》,确立考古调查、分级保护等科学框架,为遗产的普世意义提供学术支撑。三方联动,推动工业遗产从地方记忆升维为世界语言。

系统激活利用:探索遗产价值的多元转化路径。申遗不是保护的终点,而是活态利用的起点。矾山镇以系统性思维统筹“保护-利用-发展”关系,通过全域修复、文旅融合、生态赋能三大抓手,推动工业遗迹从“历史标本”转变为“文化客厅”。  

  多地修复激活工业基因。2015年起,全面排查遗产建筑,分三期修复——加固风化池、堆料场等工业遗迹,修复石宫老街历史肌理,恢复煅烧炉、结晶池等工业设施的功能性与展示性,使其成为可触摸的历史实证。修复成果获多重认可:福德湾村先后获评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及联合国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温州矾矿跻身国家工业遗产;矾山入选国家矿山公园;福德湾保护模式作为“千万工程”全国示范案例推广。  

  文旅融合凸显文化价值。依托首批“浙江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优势,整合采矿遗址、炼矾遗迹及挑矾古道等100余处核心资源,串联矾塑、矿工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工业风、矿山情、文艺范多元化旅游体系;印象矾都灯光秀以山体、煅烧炉为载体,打造“水影矾都”等夜间景观,2024年接待游客167万人次;福德湾村推出“一个矿工的一天”主题线路,将采矿遗址、炼矾遗迹与非遗工坊串联为商业体验区,带动肉燕非遗工坊年产值达3亿元,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  

  生态赋能拓展发展空间。坚持“治污先行、绿化固本、产业造血”三位一体——2017年起,强制拆除小矾窑、熔化炉及厂房100余座,填埋结晶池和清理风化池6万余立方米,投入1.2亿元建设环保车间、矾烟管道和矾渣堆放场,系统根治“三废”污染;斥资450万元治理鸡笼山矿区塌陷地带,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同步推进万亩珍贵树种造林工程,引种楠木、枫香等林木,累计造林超万亩、抚育彩化林数千亩;废弃矿区转型为恒温菌菇基地、生态老土茶基地,利用矿硐恒温特性发展食用菌种植,年产值超5000万元;17公里道路管网串联美丽乡村与肉燕产业园,形成“遗产活化-文旅体验-环境重塑”良性循环,工业锈迹被经济活力覆盖。  

生态人文共生:开辟可持续发展新范式。工业遗产的活化,本质上是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矾山的实践证明,唯有将生态治理成果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才能实现遗产价值的可持续释放。  

  污染防治攻坚夯实共生基础。2017年前,矾山因小矾窑、熔化炉分散分布,6万余立方米结晶池废弃,导致溪水发黑发臭、植被覆盖率较低。通过铁腕治污,持续推进断面水质“达Ⅲ消Ⅴ”行动,省控断面平均水质Ⅰ-Ⅲ类比例保持100%,工业污染旧账逐步清零,为文化传承与生态体验腾出共融空间。  

  植绿复垦重塑共生场景。2017年,矾山启动万亩珍贵树种造林工程,不仅实现城镇植被覆盖率到70%的跨越,更让昔日废弃地变为绿林覆盖的生态屏障,污浊溪流重现清波、鱼类种群恢复,获评“省级森林城镇”及首批“国家级森林村庄”。生态优势与文化资源叠加,形成“林海+矿硐”“青山+非遗”的复合场景——万亩林海成为“森林康养基地”,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生态老土茶基地依托山林资源,将茶文化与矿区历史结合,茶叶品质广受市场认可;废弃矿区与生态景区的融合,进一步丰富了“世界矾都”的品牌内涵。  

  生态人文融合激活共生动能。从“环境治理”到“生态赋能”,矾山用实践证明:工业遗产的活化,是与自然和解、与未来对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当矿硐的恒温特性既用于食用菌种植,又为工业遗址的保存提供天然条件;当溪水复清,既滋养了两岸植被,又成为“水影矾都”灯光秀的自然背景;当植被覆盖率提升,既改善了空气质量,又为矾塑、矿工号子等非遗传承提供了更具文化沉浸感的环境……生态与人文的共生,最终指向的是遗产价值的多维释放与区域的永续发展。

世界矾都的实践表明,工业遗产的活态保护与发展,需政府、民众、学界多方协同发力,既要系统性激活其当代价值,又要深植人文与生态双重底色。这座城镇十三载的探索成果,不仅为同类工业遗产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更凭借扎实的积累,温州矾矿遗迹及其文化景观成功入选2024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为未来进一步冲击正式名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随着遗产价值的深度挖掘,矾山有望成长为中国工业文化遗产的金名片,甚至成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首位标杆。这不仅是一个地方的自我觉醒与文化传承,更将为全球工业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让工业文明的记忆在当代延续,在活态发展中焕发新生,最终在全球对话中绽放独特光彩。


上一条:郅玉玲教授团队撰写的著作《碳中和治理论》正式出版 下一条:魏玲玲 何飞扬: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