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钱志权与副研究员陈磊合作撰写的理论文章《“人工智能+”赋能美丽中国建设》,作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系列成果之一,于10月29日在《中国经济时报》生态文明导刊“增强绿色发展动能”专栏头条整版刊发。

“人工智能+”赋能美丽中国建设
钱志权 陈磊
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增强绿色发展动能”。“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其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度融合正在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引擎。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人工智能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政策指引和实践路径。“人工智能+”赋能美丽中国建设不仅体现了技术创新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更是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行动,必将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人工智能+”赋能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意义
提升环境治理智能化水平。传统环境治理模式存在监测覆盖不足、响应滞后、治理粗放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环境治理需求。“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构建智能感知网络和数据分析平台,能够实现对环境污染的精准监测、快速响应和科学治理。这种智能化治理模式不仅可以大幅提升环境治理效率,还能降低治理成本,推动环境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环境治理体系向现代化转型,使环境治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提高资源环境要素利用效率。我国资源环境要素约束日益趋紧,传统粗放型资源利用模式难以为继。“人工智能+”通过智能分析和优化算法,能够实现对能源、水资源、原材料等各类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在能源管理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优化电网调度,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在水资源管理领域,可以实现精准配水和节水管理;在物质资源领域,能够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这种高效率的资源利用模式不仅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也有助于降低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促进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与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产业等绿色产业深度融合,催生了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人工智能+”技术可推动环保装备智能化升级,提升环境治理设施的运行效率;促进新能源技术创新发展,降低了清洁能源成本;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实现了生产过程节能减排。这些变革不仅壮大了绿色产业规模,还提升了产业发展质量,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支撑。
“人工智能+”赋能美丽中国建设的现实基础
“人工智能+”技术条件日渐成熟。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近年来保持高速发展态势,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在环境治理领域,多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智能传感器精度达到ppb级别,较传统设备提升两个数量级;遥感图像智能解译准确率超过85.2%,实现从“看得见”到“看得懂”的跨越;多源数据融合算法成功破解环境大数据异构难题,处理效率提升50倍。特别是在大气污染溯源、水环境质量预测、生态破坏智能识别等关键技术上,我国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新基建的快速推进为技术应用提供了强大支撑,截至2025年7月,我国5G基站总数达459.8万个,物联网连接数有望突破30亿,这些基础设施为环境智能监测网络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人工智能+”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将生态环境作为重点领域予以支持。生态环境部围绕环境智能监测网络建设,在多地推进感知设备部署与数据整合应用,提升环境监管智能化水平;科技部通过重点研发计划相关专项,支持人工智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助力核心算法与场景融合创新;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科技部、生态环境部印发《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推动环保装备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培育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如北京市设立规模50亿元、以人工智能为重点的科技成长二期基金,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在环保等领域的应用落地;深圳市建设生态环境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这些政策举措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支持体系,为人工智能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创新应用创造了优越的政策环境。
“人工智能+”应用实践成果丰硕。各地涌现出一批成功案例:重庆市北碚区智慧环保项目集成47套高空瞭望设备和1000余个污染源监控模块,通过AI算法实现污染源智能识别,准确率达到95%,2025年上半年成功处置环境隐患2900余件。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智能管控系统,部署了水下传感器,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实现蓝藻水华提前7天预警,显著降低重大水华事件发生风险。广东省建成危险废物智能监管平台,运用区块链和AI技术实现全过程追溯,监管效能显著提升。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全国已有70余万家企业被纳入信息系统管理。2023年,全国危险废物电子转移联单近700万份,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这些案例充分证明人工智能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实际效果,为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了宝贵经验。
“人工智能+”赋能美丽中国建设的实施路径
构建智能环境治理体系。生态环境治理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环节,传统治理手段存在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响应滞后等局限性。“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地面传感器等多种手段,实现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全方位监测。开发智能分析平台,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多源环境数据进行融合分析,精准识别污染源和生态风险点。建立智能决策系统,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数字孪生技术,模拟不同治理方案的实施效果,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部署智能治理装备,如自主巡航的环境监测无人机、自适应调节的污染处理设备等,实现环境治理自动化和智能化。通过这些措施形成环境监测、分析、决策、治理全流程智能化体系,最终实现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生态安全有效保障的目标。
建立资源高效利用范式。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不高并存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制约。“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构建资源智能调度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资源供需状况,运用优化算法实现资源精准配置。开发资源效率评估模型,智能诊断资源利用中的浪费环节,提出优化建议。部署智能控制装备,如智能电网调度系统、精准灌溉装置、智能垃圾分类设备等,实现资源使用过程的精细化管控。在能源领域重点推进智能电网建设,优化能源调度,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在水资源领域实现精准配水和漏损控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原材料领域推动循环利用和减量化使用,降低资源消耗强度。这些措施能够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最终实现资源消耗强度持续下降、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的目标。
创新绿色产业发展模式。绿色产业发展面临技术瓶颈突破难、商业模式创新不足等挑战。“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推动绿色技术研发,通过模拟计算和大数据分析加速新材料、新工艺开发,降低研发成本和时间。促进生产流程优化,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生产数据,实现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和提质增效。创新商业模式,发展共享经济、循环经济等新业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降低环境影响。在环保装备领域重点推动产品智能化升级,提升环境治理设施的运行效率;在新能源领域提高发电效率和储能能力,降低清洁能源成本;在节能服务领域发展能源管理系统和智能控制服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些创新举措能够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最终形成技术水平先进、产业规模壮大、带动效应显著的绿色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