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院要闻 >> 学术成果 >> 正文

钱志权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良好”成绩结题

发布日期:2025-11-07    作者:     来源:     点击:

近日,钱志权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嵌入双链背景下中国省域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及其减排路径研究(19BJY083)”最终成果通过国家社科基金通讯专家评审,以良好成绩结题。2025年10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接受447个年度项目结项申请,316个项目予以结项,其中优秀62项,良好119项,合格114项。

该课题通过构建2000-2022年中国省际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提出了省域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及其效率与减排潜力等理论模型与评估指标体系,系统分析了中国各省区、分行业及不同价值链环节的出口隐含碳特征、影响因素及减排路径,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该成果的核心观点如下:第一,中国各省域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持续上升,呈现“东中西逐次上升”的空间格局,且省际、行业与价值链环节分化显著。能源密集型产业和部分中西部省份成为高排放集中区,出口贸易存在被全球价值链“高碳锁定”的风险。第二,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效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各省普遍存在较大减排潜力,河南、河北、山东等工业大省减排潜力尤为突出。第三,参与国际垂直分工总体上抑制了出口增加值隐含碳,但存在区域与行业异质性,东部地区、资本密集型行业及部分价值链环节抑制效果明显,而西部地区和劳动密集型行业效果有限。第四,政策模拟显示,中国省域出口隐含碳峰值区间为18354–20811万吨,政策组合优化可显著影响达峰时间与减排成本。第五,国际经验表明责任共担、政策协同与区域协作是低碳化管理的关键,我国需构建适配的政策体系应对结构失衡与协同不足等挑战。

据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强化高排放省份与行业监测。重点加强对河北、山西、内蒙古等能源资源型省份,以及石油化工、冶金等能源密集型制造业的出口隐含碳监测,推动其嵌入全球价值链中高附加值、低排放的环节。二是深挖重点行业减排潜力。建立金属制品、黑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外贸减排联合工作机制,通过考核激励充分释放减排空间。三是深化高水平国际分工合作。积极拓展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国际垂直分工,通过国际合作引进低碳技术与管理经验,鼓励优势产能向“一带一路”及新兴市场布局。四是优化能源、产业与贸易政策组合。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政策协同,通过精准搭配不同政策工具,有效控制出口隐含碳增长,助力全国碳达峰目标实现。五是构建责任共担、区域协同的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省际碳责任共担机制,推动碳市场、绿色金融与技术标准等政策联动,通过省域碳平衡调控、技术攻坚与协同治理,全面提升隐含碳管理效能。

该课题在研究视角、方法与政策设计上具有多重创新。一是构建了“双链”背景下省域出口贸易环境成本评估新框架,提出了省域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效率、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减排潜力等一系列紧密相关但又层层递进的评估理论模型、指标体系及其数据处理方法,系统揭示了国际垂直分工对不同区域、行业及价值链环节的隐含碳排放影响机理,为环境承载力评估提供了新方法。二是创新了省际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与数据处理技术,采用改进的GRAS方法,编制了2000-2022年连续时间、可比价格的投入产出表,提出了跨长期、多来源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方案,实现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动态化,为结合现代计量方法研究隐含碳的演进规律奠定了基础。三是首次提出并系统模拟了中国省域出口贸易隐含碳达峰命题,构建了潜力测度与峰值预测模型,通过对多种经济发展速度与政策力度的组合情景模拟,定量研判了达峰路径与时间窗口,为出口隐含碳管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四是构建了整合责任机制、政策工具与区域协同的多层次隐含碳治理政策框架,提出了“价值链分工—技术吸收—区域协同”的分析路径,并创新设计了“省域碳平衡补偿”等机制,实现了学术前瞻性与政策可行性的统一。


上一条:李玉文 叶曼如:杭州市山区绿色发展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下一条:钱志权 陈磊:“人工智能+”赋能美丽中国建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