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院要闻 >> 学术成果 >> 正文

孔令乾 沈满洪:践行“两山”理念 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共富之路

发布日期:2025-11-11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5年11月11日,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学术部副部长孔令乾副教授与院长沈满洪教授撰写的理论文章《践行“两山”理念 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共富之路》发表在中国经济新闻网上,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践行“两山”理念 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共富之路

孔令乾 沈满洪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两山”理念最早诞生于浙江,也率先践行于浙江。实践表明,浙江已率先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共享”的自然资源治理新路子,为践行“两山”理念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浙江样板”。

坚持生态优先,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根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守住“生态阈值”底线。只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然就会给予人类以丰厚的回馈;反之,必将遭到自然的报复。按照“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要求,浙江始终将生态保护置于优先地位,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解空间治理难题。以“多规合一”整合同类规划、消除冲突,以“三区三线”明确底线、分区管控,强化了国土空间的刚性约束,成为浙江践行生态优先战略的重要路径。

一是深化“多规合一”改革,以“一张图”管理破解空间规划冲突。浙江通过统一底图、底数、底线,编制出全国首部“多规合一”规划——《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 年)》,解决了过往规划种类繁杂、相互“打架”等难题,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规划体系,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等问题,实现全域生态要素“一张图”管理。2024年9月出台的《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条例》,明确了“多规合一”法律地位,废止或修订12项与空间规划冲突的地方性法规,如第八十二条明确规定,《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条例》和《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两项核心法规同时废止,从而在省级层面正式终结了“多规”并立的局面。

二是健全主体功能区规划体系,筑牢生态保护与开发平衡基石。浙江创新提出“一湾引领、四极辐射、山海互济、全域美丽”的空间格局,严格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将全省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构建起科学有序、协调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2024 年 3 月,《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特许经营清单》发布,允许项目仅限于生态管护、自然教育、科研监测三类,对访客实行每日4800人上限预约;公园内3座小水电站已于2023年底前全部关停退出,生态修复面积 1.2 万亩。

三是坚持底线思维,确保“三条控制线”不交叉、不冲突。浙江坚决贯彻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的刚性约束,让“红线”变成“高压线”;建立“保护优先”冲突协调规则,当三条控制线出现空间矛盾时,按照“生态功能不降低、耕地数量不减少、城镇集约不占或少占”的原则分类处置;把三条控制线写入《浙江省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试行)》,强化底线约束,细化生态空间分类,制定差异化准入规则,平衡开发与保护。截至2024年,浙江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3.68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2.22万平方公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1.46万平方公里,显著提升了生态功能区的空间规模与连通性。安吉县天荒坪镇位于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抽水蓄能电站二期扩建工程,通过“分区准入+负面清单”审查,优化选址避让保护区,较一期减少林地占用37%,实现能源安全与生态安全双赢。

坚持绿色发展,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绿色发展是对传统的非绿增长方式的扬弃。绿色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气候适应。“两山”理念充满辩证法,强调生态优先并非不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为绿色发展奠定自然基础,绿色发展又为生态优先创造物质基础。践行“两山”理念的核心是绿色发展。浙江聚焦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创新“标准地”出让、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推进“多田套合”,依托“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实现“一屏观资源、一网管到底”,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的协调统一,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优化土地要素配置,激活城乡发展动能。浙江创新土地供应方式,全面实施工业“标准地”出让,在土地出让前明确亩均税收、能耗等标准,实现“拿地即开工”,引导资源向高效项目集聚,提高土地配置效率;完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公平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机制,降低企业用地成本。2024年浙江为半导体、生物医药等六大万亩千亿平台预调空间12万亩,实现“要素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的精准配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增减挂钩政策成为激活乡村的抓手,淳安县胡家坪村流转150亩闲置土地引入农文旅项目,带动村集体增收225.4万元、就业超100人。

二是推进“多田套合”,助力土地资源利用提质增效。浙江持续推进“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实现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层层套合,扭住“多田套合”农用地布局优化这个“牛鼻子”,推动资源利用从“粗放扩张”向“集约高效”跃升。截至2024年末,全省165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中高标准农田达1265万亩,套合率76.6%。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建成全省规模最大、质量等级最高的天福村“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建设项目,推动碎田变整田,亩均增收100斤。

三是坚持“亩均英雄”,推动自然资源生产率提升。浙江通过建立涵盖工业、服务业及园区的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以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单位能耗增加值等为核心指标,实施差别化资源配置。结合“腾笼换鸟”攻坚行动,通过拆改、整合、升级、协商收回等方式推动存量低效建设用地的盘活利用。鼓励企业通过零地技改、工业上楼提升容积率,深化“空间换地”。2002年至2023年,浙江建设用地亩均GDP则由6.07万元/亩跃升至38.63万元/亩,增长了约5.3倍,土地集约利用成效显著。2022-2024年,余杭区累计实施工业用地有机更新5700亩,改扩建产业空间540万平方米;高桥云港园区通过“政府收储+国企托管”模式,容积率由1.1提高至3.0,亩均税收由8万元提升至60万元。

坚持共建共享,促进以绿色为最动人色彩的共同富裕建设

“共建”是基础,生态保护非单一主体能完成,政府、企业、公众需协同发力,为“绿水青山”筑牢根基。“共享”是动力,只有让生态成果惠及民生,才能让人民从“两山”转化中获实利、从“要我保护”转为“我要保护”,形成生态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两山”理念落地生根。浙江以“两山”转化拓宽农民增收路径、以“山海协作”打通区域互补链、以绿色资源激活生态富民引擎,有效缩小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成为浙江探索共同富裕道路、构建共建共享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

一是推进“两山”转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浙江通过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允许闲置宅基地和农房流转用于乡村旅游、民宿等产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专项安排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用地、山区海岛县用地和乡村振兴用地,用于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通过推动生态补偿、水资源交易等市场化路径,增加山区、海岛等生态资源丰富地区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2年的4940元跃升至2024年的42786元,增长7.66倍,推动城乡收入倍差从2002年的2.37降至2024年1.83。“共富工坊”“乡村运营”等模式盘活生态资源,农村人均经营性收入增长7.1%,武义县寿仙谷有机国药“共富工坊”长期聘用200余名农户,人均年收入从不足2万元提升至8万元以上。

二是深化“山海协作”,助力区域协调发展。浙江创造性地建立了“双向飞地”模式,自然资源部门通过精准配置建设用地指标、优化土地利用政策,为“飞地”提供有力用地保障,实现要素在“山”与“海”之间的高效、互补流动;通过构建“制度化结对帮扶”体系,形成陆海统筹强大合力;通过强化“海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并在项目选址、用地审批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打通山海协作物理屏障。浙江允许飞地内重大产业项目预支用地指标,支持山海协作地区“点对点”调剂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如“慈溪—常山”飞地通过指标异地调剂了1平方公里产业空间。浙南山区县泰顺与温州市鹿城区结成对子,形成陆海统筹的合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三是激活绿色资源,促进生态经济共富。浙江搭建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平台,通过收储、整合、提升碎片化的生态资源资产,进行专业化运营和招商推介,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平台收益惠及村集体和农民。积极培育绿色产业,实施矿山复绿、海岸线修复等工程,将生态修复与文旅、康养等产业结合,带动村民就业;利用山区光伏、沿海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形成“光伏+农业”等复合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景宁“那云·天空之城”,通过对1970年代废弃铁矿尾矿库及裸露边坡进行削坡、喷播复绿,引入15亿元社会资本,建成150米无边泳池、矿洞客房、矿洞音乐厅等高端度假设施,创造了5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73.1%的员工都是本地年轻人,间接带动周边就业1000余人。

总之,“两山”理念的思想精髓是坚持生态优先,护美“绿水青山”;坚持绿色发展,做高“金山银山”;坚持共建共享,推进生态共富。正是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浙江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进程中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提供了其他兄弟省份一份宝贵的经验启示。


上一条:中国社科院杨开忠发表书评评介顾光同教授领衔的专著《中国自然资源生产率排行榜》 下一条:顾光同教授著作《碳金融市场交易机制及其风险监管研究》正式出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