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院要闻 >> 学术成果 >> 正文

中国社科院杨开忠发表书评评介顾光同教授领衔的专著《中国自然资源生产率排行榜》

发布日期:2025-11-14    作者:     来源: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十五五”规划建议“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可见,提高资源生产率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生态经济研究所所长顾光同教授等著的《中国自然资源生产率排行榜研究》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正式出版。近日,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教授,为该书撰写书评,深度剖析这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精品力作的特色、创新与社会效益,认为该专著是一部指引我国自然资源高效利用与绿色发展的精品力作。该书评发表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主办的CSSCI期刊《资源科学》2025年第47卷第10期。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杨开忠教授指出该著作的鲜明特色有以下几点:

(一)框架结构的系统性与闭环性。自然资源生产率研究涉及多要素、多尺度、多维度,缺乏严密框架易导致成果碎片化。该书构建了“自然资源及其生产率内涵界定—指标体系构建—生产率排行测算—结果解读与分析”的闭环逻辑链条,既保证理论层面的完整性,又强化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性。在研究范畴上,聚焦土地、水、环境、碳、能源5类核心自然资源,覆盖省域、副省级城市、设区市等多尺度,形成“要素分类—空间分层—行业分维”的立体研究框架,碳与能源生产率紧扣“双碳”目标——这种分类测算既体现自然资源的属性差异,又满足不同层面的决策需求,真正实现“从单一资源评估到系统效率研判”的突破。全书章节布局层层递进,从理论基础到测算方法,从排行榜呈现到对策建议,逻辑脉络清晰,彰显了“系统性思维”在资源评估领域的应用价值。

(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严谨性。该书坚持“数据导向”,通过科学方法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与说服力。一是数据来源广泛。数据是科学决策的基础,也是评估政策效果的关键依据。从书中可以看出顾光同教授研究团队通过收集大量的官方统计、行业报告以及学术研究等多方面的数据,确保了测算数据的全面性和可靠性。二是数据处理规范。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了成熟的统计方法和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分析,确保了测算数据的准确性。三是指标体系构建合理。严格遵循书中对自然资源生产率的内涵界定范畴,以土地、水、环境、碳以及能源为一级指标,从省域、副省级城市、设区市等多个尺度构建了农用地生产率、建设用地生产率、水资源生产率、环境生产率、碳生产率以及能源生产率指标。四是测算方法科学。在测算过程中结合单要素生产率测算法、综合权重法、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法等,针对不同资源特性选择适配方法,这种“因资源施策”的测算思路,避免了“一刀切”方法导致的评估偏差。五是研究分析视角采取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既通过定量方法呈现地区间的悬殊差距,又通过定性分析剖析差异背后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政策导向等深层原因,使研究结论兼具“数据说服力”与“逻辑解释力”。

(三)学术观点的针对性与前瞻性。该书直面我国自然资源利用的核心问题,观点鲜明且言之有据。一是直面资源利用痛点。不回避我国自然资源生产率“区域不均、效率偏低”的现实,明确指出西北内陆地区建设用地效率、高耗能地区碳生产率显著落后于东部沿海的客观差距,同时肯定内蒙古、重庆等地在农用地提升、环境治理上的追赶成效,为“精准补短板”提供靶向指引。二是提出创新性评估导向。书中建议全面推进“自然资源生产率论英雄”制度,激励自然资源生产率高的地区和行业,约束自然资源生产率低的地区和行业。通过排名机制引导资源向高效率领域流动,提出“对领跑地区给予用地、用能指标优惠,对落后地区实施约谈整改”的差异化政策,打破传统“唯GDP”的评估惯性,契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三是平衡生态与经济目标。强调“提高资源生产率不是放弃经济增长,而是追求‘更少资源投入、更多经济产出、更低环境损害’的协同发展”,为“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协同”提供了实证范本。

杨开忠教授认为该著作的创新点在于:

2024629日,在PACE2024中国绿色低碳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发布了顾光同教授领衔研究的“我国自然资源生产率排行榜”,为全国首次,得到了《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新华社、绿色中国、中国科学网、中国新闻社、中国教育在线、科技金融时报、浙江经视、新浪财经、腾讯新闻、北青网、浙江社科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等媒体关注和报道。20255月《中国自然资源生产率排行榜研究》出版后,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又发布了最新测算的2024版排行榜,本书的出版以及排行榜的发布被新华社客户端、“学习强国”客户端、中国教育在线、中国环境报、浙江之声、浙江省社科联官网、浙江社科公众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公众号等媒体和平台广泛报道。顾光同教授团队长期深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领域,前期在绿色低碳金融、资源生产率评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成果,该书正是团队研究成果的系统集成与创新突破,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理论创新:拓展“亩均论英雄”的内涵与边界。“亩均论英雄”是浙江推动资源集约利用的重要实践创新,该书将这一理念从“土地”拓展至水资源、环境、碳、能源等自然资源要素,构建了“单要素—多要素—全要素”相结合的生产率评估体系,弥补了我国全要素自然资源生产率评估的理论不足,丰富了资源环境经济学的“要素生产率”理论范畴。同时,该书通过界定自然资源生产率的“生态阈值”“环境容量”等核心概念,阐明“资源生产率高低是衡量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标志”,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提供了量化支撑,推动资源利用理论从“定性描述”向“定量评估”跨越。

(二)制度创新:构建“激励—约束—协同”的政策框架。该书不局限于“排行榜呈现”,更聚焦“排行榜如何落地”,提出四大制度创新方向:一是“自然资源生产率论英雄”制度。建立常规化排行榜发布机制,通过政策优惠与约束措施,激励高效地区和行业,倒逼低效主体转型。二是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议完善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使资源价格反映稀缺性与环境成本,例如在南水北调沿线探索水权交易试点。三是“双碳”目标与资源生产率协同推进。提出通过产业升级、能源替代提升碳与能源生产率。四是数字技术与资源管理融合。推动时空大数据、人工智能在资源监测、评估中的应用,实现“信息化治理—精准化投入—高效化产出”的闭环,为自然资源管理现代化提供技术路径。

(三)实践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该书的核心价值在于“从数据到对策”的转化能力。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资源的生产率差异,提出差异化解决方案:在农用地领域,推广内蒙古、甘肃的中低产田改造经验;在建设用地领域,借鉴上海、深圳的集约利用模式;在水资源领域,总结北方城市“缺水倒逼节水”的实践;在碳与能源领域,为山西、宁夏等高耗能地区提供“产业升级+能源替代”的转型路径。这些对策并非空泛建议,而是基于排行榜数据的精准推导,例如针对碳生产率排行末尾的地区,提出“严控高耗能项目、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煤炭清洁利用”的具体措施,体现了“问题—数据—对策”的实践逻辑。

从该著作的社会效益来看,杨开忠教授认为至少有以下三点的意义:

(一)深化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实证研究

该书通过构建多尺度、长时序的自然资源生产率数据库,为学界提供了可复用的研究素材与方法范式。其提出的“五类资源生产率测算指标体系”“多尺度排行方法”,可直接为后续区域资源效率研究提供参考,有效弥补了我国自然资源生产率“缺乏系统排行、缺乏长期跟踪”的不足,推动资源环境经济学从“宏观理论”向“微观实证”深化。

(二)服务政府绿色转型决策

当前我国正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压力增大、‘双碳’目标紧迫”的多重挑战,该书的排行榜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数据标尺”:对中央层面,可通过省域排行把握全国资源利用格局,制定差异化区域政策;对地方层面,部分省份可通过建设用地生产率垫底的现状,反思产业结构问题;对行业层面,高耗能产业可参考能源生产率排行,明确技术升级方向。排行榜像一面镜子,帮助各地看清短板与优势,避免“盲目转型”“同质化发展”。

(三)推动全社会资源节约与绿色发展

该书的发布具有显著的社会引导价值:对企业,通过行业排行明确“标杆企业”,激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提升资源效率;对公众,通过该“排行榜”直观数据,提升资源节约意识;对区域,通过“东部领跑、中西部追赶”的排行格局,推动区域间经验交流,助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

《中国自然资源生产率排行榜研究》既是一部实证研究著作,也是一部实践指导手册。它以数据为基、以问题为导向、以对策为要,破解了“如何衡量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如何推动资源高效利用”的核心难题。尽管该书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面仍有拓展空间,但瑕不掩瑜,其理论价值、实践价值与社会价值显著。这部著作不仅值得资源环境领域的学者深入研读,也可为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者及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干部群众所参考,为美丽中国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下一条:孔令乾 沈满洪:践行“两山”理念 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共富之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