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5日,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钱志权教授以及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沈满洪教授撰写的理论文章《扎实推进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发表在《中国财经报》(理论版)上。该文章是生态文明研究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又一理论成果。《中国财经报》于1991年7月3日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主管的唯一一家报纸。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扎实推进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钱志权 沈满洪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将“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作为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的重要举措。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破解资源环境紧约束、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战略性选择,必将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注入强劲动能。
深刻认识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重大意义
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突破资源环境高质量发展瓶颈的治本之策与战略性选择。以传统行政指令式为主的要素配置方式在特定历史阶段曾发挥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复杂性增加,供需匹配失衡、微观活力不足、配置效率低下等局限性日益凸显。资源低价甚至无价、环境成本外部化等问题扭曲市场信号,阻碍要素向利用效率更高、生态代价更小的领域流动,加剧资源浪费与环境压力。唯有坚定不移推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的价格发现与竞争机制的作用,方能精准引导稀缺资源环境要素实现跨区域、跨流域、跨行业、跨企业、跨时期的优化重组,从根本上提升资源环境要素生产率,为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有力彰显社会主义制度驾驭复杂生态经济系统的独特优越性。将能源、碳、水、环境容量等要素全面纳入市场化配置轨道,是基于资源环境要素的公共物品属性、外部性特征以及代际公平要求所进行的重大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激活要素潜能、提升利用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更要确保政府“有形之手”通过明晰产权、设定规则、严格监管、兜牢底线,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资源安全、代际公平等公共利益。这种“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超越了传统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与政府的二元对立,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高效处理复杂生态经济关系的新路径,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适应力、创新力与制度韧性。
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可以带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资源环境权益交易制度、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为生态财富价值显化、量化与高效流转提供市场化实现路径。通过这一改革,森林碳汇能力、湿地净化功能等无形的生态公共财富,得以转变为可衡量、可交易、可获益的资产。这不仅为生态保护修复注入强劲内生动力,从根本上破解“保护者难受益、受益者不付费”的困局,更重塑发展的价值观、财富观与政绩观。它引导全社会深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理念,从而将生态环境保护内化为经济主体的自觉追求,有力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动局面。
牢牢把握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有利条件
资源环境要素的稀缺性是市场化配置改革的物质基础。资源环境要素稀缺程度越高,市场化配置必要性与紧迫性就越强。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禀赋严重不足,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界平均水平,碳、环境容量总体趋紧且区域分布极不均衡,这种绝对稀缺性决定了资源环境要素具有天然的经济价值属性。另一方面,区域间发展差异、产业结构特征与技术水平梯度,导致不同行业、不同区域间碳排放权、水资源、能源、环境容量等结构性短缺矛盾日益凸显,形成相对稀缺性格局。资源环境要素稀缺性的普遍显性化与持续加剧,为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强大内驱力和社会共识基础。
产权界定技术进步是资源环境要素排他性设置的前提。历史上,清洁空气、流动水体、公共牧场等因技术手段限制难以进行有效权属分割与排他性管理,长期处于开放获取状态。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物联网传感网络、区块链分布式账本等技术成熟应用,使得对森林蓄积、湿地海洋碳汇、水流径流量等自然资源资产进行高精度权属确认成为可能。污染物排放在线连续监测、碳排放精准计量核证等技术突破,为排污权、碳排放权、水权等环境权益的量化与确权提供坚实保障。产权界定技术进步推动资源环境要素逐步从难以排他的纯公共物品,向权属边界相对清晰、可有效排他性管理和市场化交易的准私人物品或俱乐部物品转化,为构建现代产权制度体系奠定了技术基础。
数智技术应用系统性降低资源环境要素产权交易成本。资源环境要素市场曾长期面临信息高度不对称、监测核查成本高昂等难题,显著推高制度性交易成本。搭建全国统一的资源环境要素市场数字化监管与交易平台,可实现对于企业能耗、污染物排放、水资源取用等数据的实时动态追踪,极大降低传统人工监测核证成本。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可确保交易过程不可篡改,有效保障交易安全与合约履行。数字化交易系统能够彻底打破地域物理壁垒,使跨省域排污权交易、水权置换变得高效便捷。数智化交易监管手段不仅大幅降低市场主体信息搜寻、交易谈判、合约履行成本,更显著抑制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行为,可极大提升市场监管效能与运行效率。
扎实推进资源环境要素市场领域的关键制度创新
以统一确权与多层委托代理机制创新厘清权责边界。综合运用现代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空间规划成果,精确界定森林、草原、水流、湿地、海洋等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的空间四至、权利主体与责任义务法律边界,颁发电子化产权凭证,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一张图”管到底。同时,在坚持宪法规定的自然资源全民所有的原则下,清晰界定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的职责范围,并通过法定程序授权省级、设区市政府分级分类代理履行所有者职责,建立权责法定清单、科学考核评价与终身责任追究制度体系。通过确权登记法治化与委托代理制度创新,彻底解决所有者主体虚置、管理者权责模糊难题。
以初始分配制度科学设计兼顾起点公平与配置效率。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行业技术经济特征、历史排放责任及发展权益差异,构建科学合理的初始分配制度体系。综合运用招标、拍卖、挂牌等价格发现机制,全面完善以竞争性出让为主导的自然资源资产用益物权市场化配置方式。采用历史排放水平与行业先进基准线相结合的环境容量使用权复合分配模式:对技术成熟、数据完备的重点行业严格基于先进排放强度基准线实施有偿分配或有条件免费分配;对转型困难的传统产业或特殊区域,可设置合理过渡期配额及逐年递减机制。此外,创新国家调节配额预留机制、区域间生态补偿机制等,统筹配置效率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复杂关系。
以多层次市场体系与交易规则创新激发要素配置活力。加速完善全国统一的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架构,统一交易规则体系、配额核算方法学、履约监管要求与违规处罚标准,提升市场权威性、流动性与国际影响力。支持在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及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区域,率先建立跨省区域性水权交易平台、排污权交易中心。明确界定各类资源环境权益的转让、出租、抵押、担保、入股等权能边界与标准化操作流程。建立监测预警机制与市场稳定风险准备金制度。坚决防范市场操纵、内幕交易与信用违约风险。
以资源环境多要素市场一体化推进放大制度组合效应。不同类型的资源环境要素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需要一体化推进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形成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同机制。发展改革部门牵头制定改革方案,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牵头建设交易平台,立法部门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交易法规。同时要推进不同要素市场协同机制。创新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市场数据统一采集、跨市场调剂机制和联动监管机制。允许市场主体通过购买森林碳汇等生态增益产品,折抵部分环境损害赔偿金额。将水权交易溢价部分按法定比例注入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基金。构建起覆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污染物减排治理、碳汇巩固提升、生态系统修复全链条的市场调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