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院要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沈满洪教授解读二十大精神的理论文章在《中国青年报》发表

发布日期:2022-10-18    作者:     来源:     点击:

1018日,国家级人才、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沈满洪教授署名文章《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发表在中国青年报大思政周刊该文章是沈满洪教授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专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大地的生动实践研究”(2022JZDZ009)的阶段性成果。

全文转载如下:

 

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

沈满洪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的十九大报告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基于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的国情,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四个重点领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以生态文化为引领,以生态经济为重点,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态人居为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概要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我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

坚持正确的认识论,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树立正确的认识论,就可以准确把握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方略把准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钥匙。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我们正确认识自然、正确认识人类、正确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自然可以没有人类,人类不可以没有自然。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甚至要求我们要“敬畏自然”。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集中反映在与“绿水青山”密切关联的生态环境保护上,“人类”集中反映在与“金山银山”密切关联的经济社会发展上。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坚持“兼顾论”,即“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兼顾;在条件不许可的情况下,要坚持“优先论”,即“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做到“生态优先”;总体的发展和演变趋势则是“转化论”,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追求经济生态化,又要追求生态经济化,实现绿色发展。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坚决做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真正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以正确的认识论指导正确的政绩观,以正确的政绩观激励正确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坚持正确的方法论,以系统方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既是现代化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建设美丽中国”,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阐述“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明确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理想。一方面,“美丽中国”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贯穿和渗透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另一方面,“美丽中国”建设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以生态文化为引领,以生态经济为重点,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态人居为追求,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生态产品、优质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人居的需要。

生态系统存在多样性和多层次性,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环境之间、物种与物种之间存在高度的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系统观念、系统思维、系统方法来解决长期存在的“九龙治水”“九龙治海”“环保不下水,水利不上岸”等部门分割问题,要求我们统筹兼顾地上地下、岸上水下、陆地海洋、上游下游、左岸右岸,通过“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现“1+1>2”的系统优化效果。

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第一,环境污染根源在于生产和生活,只有通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才能实现环境改善,因此要统筹经济增长和污染治理。第二,节能、降碳和治污往往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范围经济”效果,几个方面“分治”的效果之和往往不如“统治”的效果。第三,节约和减排具有方向上的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资源能源的减量化使用就是废弃物的减量化排放。因此,要大力推进各种资源的高效节约集约利用。

坚持正确的实践论,以问题导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突破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的十九大报告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基于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的国情,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四个重点领域。

1.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总体上完成了从“黑色增长”向“浅绿色发展”的转型,但是目前尚未转向“深绿色发展”。我国实现了碳排放强度的递减,但尚未实现碳排放总量的递减。未来5年是“浅绿色发展”与“深绿色发展”并存、“绿色化”与“低碳化”并存的多重任务叠加时期,必须通过绿色科技革命、低碳能源革命实现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没有经济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就不可能做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是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标志。

2.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但是,生态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资源能源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仍需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且不至于反弹。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是生态文明建设向更高标准迈进的重要标志。

3.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我国在重大生态屏障保护、自然地保护、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就要求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不仅立足于当前的生态安全,而且还要立足于长远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此做出了谋划,强调“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固本强基工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是谋求生态文明建设泽被子孙、更可持续的重要标志。

4.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远远迟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往往是先工业化、再绿色化、然后再低碳化,我国则面临着工业化、绿色化、低碳化多重任务叠加的形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非常手段、非常措施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一是推进能源革命,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加快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二是推进产业转型,以壮士断腕、腾笼换鸟的决心实现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三是推进科技革命,通过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达到“绿色且经济”和“低碳且经济”的目的;四是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绿色低碳制度体系,实现制度创新的迭代升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创新能力、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

上述四个重点领域中,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属于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标准和要求,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则属于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的重点。这充分表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继承中改革创新,在传承中迭代升级。

【作者系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兼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教授,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专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大地的生动实践研究”(2022JZDZ009)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条:孔凡斌教授的评论文章在《浙江日报》刊发 下一条:王懿祥教授团队助力嵊州贵门乡获批我省首笔价值9.5亿的GEP抵押贷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