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生态环境部主管的《环境教育》杂志2025年第7期以《从课堂到实践: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为主题采访了我校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沈满洪教授。同时接受采访的还有中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联盟副秘书长郭永园教授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促进西部教育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王大本副研究员。

《环境教育》编辑李平沙与沈满洪教授采访问答如下:
《环境教育》:面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您如何看待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育人过程的必要性?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沈满洪: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强国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中央已经谋划了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成美丽中国;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强国,全面建成美丽中国。宏伟的目标是要靠人奋斗出来的,必须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当代20岁左右的大学生,到2035年正好30岁左右,到本世纪中叶则是45岁左右。这个年龄段正是风华正茂的中青年阶段。他(她)们理所当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必须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具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素养和建设能力的人才。大学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不定型转向定型的关键时期。高校是人才成长链的最后环节,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自然应该承担起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责任,在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素质和能力养成的定型环节发挥决定性作用。
《环境教育》:高校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模式有哪些?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这些模式如何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与责任意识?
沈满洪:高校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创新了一系列实践模式,有的全校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形成示范效应,如北京林业大学在学科专业、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全方位打造生态型大学;有的在某个点上花大力气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品牌项目,如南开大学开设的《生态文明大家谈》通识课,邀请全国顶尖的生态文明大家为大学生开课。从全国情况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模式有生态文明思想传播模式、生态文明科学实验模式、生态文明社团活动模式、生态文明青年志愿模式、生态文明社会调查模式、生态文明科学普及模式、生态文明技术服务模式等。
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视察浙江农林大学的前身浙江林学院时指出:建设生态省,林学院大有可为,责任重大。二十年来,学校牢记嘱托,始终把建设人民满意的生态大学作为办学使命,系统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20年来,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教育持续迭代升级,首创了目标导向“教育仿生学”生态育人理念,构建了多元协同“知信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了系统闭环“生态成绩单”智慧评价机制,通过实施“生态课程”“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生态研究”“生态实践”五大育人行动,形成了浸润式全覆盖的生态育人模式,为大学生烙上鲜明的生态印记,全面提升了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素质和能力。
《环境教育》:在高校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您认为主要面临哪些具体问题和挑战?您认为解决问题的方向有哪些?
沈满洪:高校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主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三个: 一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一二三课堂联动不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育人体系不够完善,生态知识、生态能力和生态价值培养缺乏系统设计和一体化实施。 二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多主体协同耦合不足。政产学研多主体协同不够,学校各部门之间存在条块分割,育人平台各自为阵,制度体系耦合不足。三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多维度评价不尽完善。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多维度评价缺乏方法创新,量纲多元难以标准化,培养成效不易观测,结果应用不够充分。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管齐下。一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念。遵循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施生态教学、生态科研、生态文化等系列化育人行动,系统解决生态文明教育“谁来育”“育什么”“怎么育”“哪里育”等问题。二要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构建多主体协同、三课堂联动、全方位育人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构建学校抓总、部门协同、院系落地的生态文明教育组织体系,充分调动学校、政府、企业以及校内各单位生态文明教育主体积极性。三要创新闭环的生态文明教育评价机制。依托数字化平台动态记录每个学生生态品德与行为,进行实时智能分析和跟踪评价,实现生态行为系统化、标准化、实时化、可视化评价。
《环境教育》: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多方协同推进。您认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高校自身应如何分工协作,构建长效育人机制?
沈满洪: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任何单一主体所能够承担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大学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一定要形成校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高效的协同育人机制。
政府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引领者、制度供给者。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制度和政策进行激励和约束。教育部门要加强生态文明类大学、学科、专业等的设置和遴选;加强生态文明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及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课程思政;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先进典型的评选,并把其经验推介到全国。
大学发展需要社会舞台,地方发展需要大学支撑。建立大学与地方的综合性合作机制是一种“双赢”做法。利用这种机制,大学生不仅可以受到生态文明教育、获取生态文明鲜活故事,而且可以从中获取现实问题的选题、把现实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为自身选题奠定极好的基础。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丰富的实践案例和教育资源,地方政府要积极支持高校,建立大学生生态文明社会实践基地。
企业和社会组织既是大学毕业生的雇佣者又是大学生生态文明继续教育的责任主体。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主动接受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社会实践和社会实习,大学生就业后要让大学生承担生态文明社会责任,在实战中锻炼成才。
高校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第一责任主体。对内要加强学校各个系统的配合,形成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留死角的格局。对外要主动接受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主动争取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高校要主动走向社会舞台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