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院要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陈真亮教授就“在京郊北灵山可实现割韭菜自由?”接受中国环境报记者采访

发布日期:2025-07-02    作者:     来源:     点击:

7月2日,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生态治理研究所所长陈真亮教授就“在京郊北灵山可实现割韭菜自由?”接受中国环境报记者采访。


近日,随着“来北灵山实现野韭菜自由”等旅游宣传口号的热炒,北京市门头沟区北灵山的野韭菜面临过度采挖的生态压力,引发广泛关注。针对这一现象,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生态治理研究所所长陈真亮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野韭菜虽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但其在高山草甸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亟需加强保护与科学管理。

野韭菜的生态角色不容忽视

陈真亮教授介绍,北灵山地处京冀生态屏障核心区域,海拔超过1900米,其高山草甸和原始森林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资源。生长于此的野韭菜不仅生态价值远高于其食用价值,更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野韭菜的深根系有助于固定土壤,防止高海拔区域的风蚀和水土流失。此外,它作为早春的蜜源植物,为传粉昆虫提供了关键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陈真亮教授指出,野韭菜释放的挥发性硫化物还可形成“化学屏障”,抑制杂草入侵,维持草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与平衡。

然而,当前大规模无序采挖导致其数量锐减,草甸植被破坏严重。“这不仅直接威胁野韭菜本身的种群稳定,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影响昆虫、小型动物等多个生物群体,最终引发整个生态系统的连锁失衡。”

草甸生态系统恢复时间长,需适度人工干预

陈真亮教授指出,高山草甸本身具有生态脆弱、自我修复能力弱的特点。一旦遭受过度踩踏和挖掘,恢复周期可能长达3至5年,严重时甚至可能退化为裸岩坡地。

“是否需要人工干预,要视受损程度而定。轻度破坏可依赖自然恢复,重度破坏则需通过人工播种、恢复植被、改良土壤等手段进行生态修复。”他说,“同时,应鼓励发展仿野生种植,满足市场需求,降低对野生资源的依赖。”

建议分区管理与立法保护并举

面对当前的生态压力,陈真亮教授建议建立“红黄绿”三区管理制度:红色核心区禁止进入,黄色缓冲区限时限流,绿色实验区用于生态研学与公众教育。

“要避免类似‘韭菜坡’被‘薅秃’,应坚持‘最小生态影响’原则。”他进一步指出,可通过地方立法,将野韭菜纳入《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或通过修订《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等法规,从源头规范采挖行为。

此外,他建议在非敏感区域设立“可采集区”,明确定量、限时、限工具的采集规则,对破坏性采挖行为设立行政处罚甚至治安管理责任。

以技术与教育手段推进公众生态意识

在生态治理方面,陈真亮教授强调,除了法律手段,还应充分发挥科技与公众参与的力量。可通过手机信号监测游客分布,动态调控入山人数;利用无人机与红外相机监控非法采挖行为,提升管理效率。

“还应通过生态教育引导游客树立文明旅游理念。”陈真亮教授表示,“例如,可以编撰通俗易懂的生态读本,将‘不摘一花一叶’理念纳入自然教育和研学课程。”他还倡导“手抓原则”,即每次采摘不超过一把,只取可当餐的叶子,严禁挖掘球茎。

在媒体曝光和多方呼吁下,目前北灵山野韭菜采挖行为已有明显减少。陈真亮教授指出,这是公众生态意识提高和管理行动协同推进的结果,也提醒我们生态保护不能止步于“止损”,更应致力于“防患未然”。






上一条:沈满洪教授接受《环境教育》采访 下一条:PACE2025中国绿色发展理论与政策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引发广泛关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