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沈满洪教授就“两山”理念重塑和美乡村接受《农民日报》采访。一同接受采访的还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郇庆治、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陈健。

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从2005年8月15日,“两山”理念在浙江安吉孕育而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理念从地方实践走向全国推广,从局部探索升级为国家战略,其内涵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拓展。
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角度看,您怎样理解“两山”理念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沈满洪教授:“两山”理念深刻改变了农业农村的发展逻辑,将生态资源视为核心发展要素。浙江的实践表明,优质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农村最具竞争力的战略资源。与此同时,“两山”理念构建了系统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比如,金华磐安县的花溪村,通过整合非遗项目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杭州临安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上的天目村,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万元。这些案例显示,生态资源的创造性转化,能够有效解决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等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动力。
过去20年来,“两山”理念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过程?
沈满洪教授:“两山”理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经历了从萌发到升华、从发展到转化的迭代升级。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明确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06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时作了更为严谨的表述,把人类关于“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总体上保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主线,但是,理论上进一步升华了。“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是“兼顾论”,体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是“优先论”,在环境容量稳定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的速度就是要受到相应限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转化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些论述,为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理念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如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等。特别引人关注的是,党的十九大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纳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与此同时,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也作出一系列的调整或加强,使得生态文明建设从区域实践上升到国家法治层面。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逐步形成。
“两山”理念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有哪些启示?如何让“两山”理念更好应用于实践中?
沈满洪教授:让“两山”理念更好应用于实践中,一定要准确理解“两山”理念,现在片面理解的问题很突出。比如说总书记讲的“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有的人就理解成“只要环境保护,不要经济增长”,不惜一切代价来搞环境保护,这个观点是不对的,不符合“两山”理念的本意。“两山”理念的本意是生态优先,其关键在于守住自然系统的再生能力底线。例如,水资源开采不能影响生态用水,渔业捕捞需避免资源枯竭。但守住底线不等于放弃发展,必须立足于既要生态优先,又要绿色发展。再比如,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本意来讲,表面上看似乎就是生态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但实际上它是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既是生态经济化,又是经济生态化。如果不强调经济生态化,那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还有人把“两山”理念简单理解成生态补偿,这就更加狭隘了。从生态经济化的角度,既要考虑体现公平正义的生态补偿制度,也要重视农民的主体作用,带动农民利用生态优势来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甚至一些没有污染的生态工业,如农产品深加工、环境敏感性的产业等,在生态约束下激活绿色经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
“两山”理念究其实质,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当前在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时,哪些领域的矛盾仍较突出?未来需如何调整?
沈满洪教授: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向好。但这是不是意味着已经大功告成了呢?还没有,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未竟之时”,需清醒认识深层挑战。比如,尽管万元GDP能耗强度持续下降,但受经济增长驱动,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仍持续攀升,化石能源依赖尚未根本扭转。再比如,当前有的地区土壤受重金属污染较严重,土壤治理进度远落后于水、气污染。同时,新型污染物(如医药化学品)缺乏有效监管体系,传统与新兴污染风险交织。而当前我国点源污染已实现精准监控,但农业面源污染受制于地形与成本,治理缺口较大,尚未得到根本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