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召开之际,浙江省新型重点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生态治理研究所所长陈真亮教授、博士生导师受浙江卫视《今日评说》栏目邀请,就“从杭州出发 全球生态文明走向下一个十年”主题接受专家访谈。
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对中国以及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风向标意义上,陈真亮教授认为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每十年一次的最高级别大会,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4000名代表齐聚杭州,说明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文明实践的高度认可。这场主场外交也表明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杭州大会也标志着全球生态治理进入"亚洲方案"新阶段。杭州大会明确了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而且,《杭州宣言》将成为国际社会共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落地。
在物种保护方面,陈真亮教授认为应当推进“生态修复+百姓共富”协同发展,将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转化为社区内生动力,破解了保护与发展的零和博弈。比如德清在朱鹮保护中创新"鹮田共生"模式,农民守护巢区即可获得生态补偿和有机农产品溢价,朱鹮从10只发展到近千只。在生态监测方面,咱们建立"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融合AI预警与大数据分析。现在很多自然保护地的护林员用手机APP记动物踪迹,数据直接连到省监测平台。中国经验证明,制度保障+科技支撑+全民参与是全球可复制的路径。
如何评价科技在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治理中的作用和未来潜力?陈真亮教授认为,中国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监测,形成实时、精准的监控能力。比如说,“浙江生态环境大脑”已建设全省统一的生态环境数据仓,横向打通24个省级部门98类数据,纵向贯通部、省、市、县四级,并共享长三角区域数据,目前归集数据达200亿条。千岛湖的机器狗能钻密林查水质,5分钟出结果,比传统人工送检快多了。总之,科技正在把生态保护从“被动补救”变成“主动预防”,从“专家专属”变成“全民可及可参与”。
浙江率先建成全国生态省,率先探索“两山”转化机制等等。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的“千万工程”最具说服力,让浙江农村从“脏乱差”变“绿富美”,成全球乡村生态振兴的样板。西溪湿地获国际重要湿地、国家5A级景区等30多项荣誉,其“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湿地治理典范。目前,杭州市正在推进《杭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立法工作,安吉余村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从“砍树卖钱”转向“护绿富民”,竹产业、生态旅游带动村民收入翻番。总之,浙江经验告诉世界:绿色发展与高质量经济增长是可以兼得的。陈真亮教授认为这些能向世界展示浙江的独特文明案例。
在未来我们如何继续深化国际合作,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这一问题上,陈真亮教授指出,浙江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国际合作项目还是蛮多的,比如,仙居生物多样性博物馆是浙江省首个法国开发署贷款项目。开化引入国际资金,试点国家级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促进钱江源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我国将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设备研发与国际接轨,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参与生物多样性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加强关键议题的交流磋商。
陈真亮教授最后还指出中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未来可能会扮演的角色,通过推动《杭州宣言》落实落地及未来十年战略行动计划,全球生态治理话语体系将得到优化甚至重塑。中国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南南合作等来推广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未来,中国将继续担当“行动派”,在理念、实践和国际合作中走在前列,持续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成为全球绿色转型的重要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