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院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我院三位教授就“以竹代塑”专题接受《环境经济》采访

发布日期:2024-01-18    作者:     来源:     点击:

近日,由生态环境部主管,中国环境报社主办的《环境经济》推出以竹代塑专栏,并以此话题专门采访了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低碳发展研究所所长王懿祥教授、生态治理研究所所长陈真亮教授和生态经济研究所所长顾光同教授形成3篇系列报道:《“以竹代塑”——富有中国智慧的替塑创新》、《小竹子成就大产业》、《一根翠竹的碳汇“账本”》。

“以竹代塑”——富有中国智慧的替塑创新(节选)

“以竹代塑”,顾名思义,就是用竹子替代塑料。

事实上,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材料,塑料由于性能优异、成本低廉,大到国之重器,小到日常生活,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既然如此,为何要提倡“代塑”呢?换言之,塑料到底有什么“坏处”,让我们想要替代它。

因为“万能”,因为廉价,因为便利,人们习惯“用过即抛”。数据显示,全球塑料年产量超过4.3亿吨,其中2/3的塑料制品均为短期使用,很快就会变成废物。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计,2019年,全球约产生3.5亿吨塑料废弃物。其中,45%被填埋,22%被随意丢弃在陆地或海洋,17%被焚烧,仅有9%被再次利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1年发布的报告《从污染到解决:全球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评估》指出,塑料在海洋垃圾中占比最大,有害度最高且持续最久,至少占海洋垃圾总量的85%。目前,海洋中的塑料垃圾估计有7500万吨至1.99亿吨。若不采取有效行动,到2040年,预计每年将有2300万至37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水生生态系统,相当于全球每1米海岸线将有50公斤塑料垃圾。

塑料垃圾已经对地球生态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治理塑料污染,一方面要回收废塑料,另一方面要从源头上减少塑料使用,找到塑料的替代品。我国于2020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鼓励减少塑料消费,推广生物可降解塑料的替代制品。竹子作为绿色、低碳、速生、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在许多领域可以替代塑料制品。

“推进‘以竹代塑’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既是国内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的有效途径,也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解决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牛波表示,从国内来看,虽然塑料垃圾大规模泄漏到自然环境的态势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一次性塑料购物袋、农膜、外卖、快递等领域仍然存在部分问题。从国际来看,塑料污染问题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全球各国都在寻找兼顾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塑料污染治理道路。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竹藤中心研究员王戈接受《环境经济》采访时表示,竹子是基于自然的可持续优质代塑选择,它是一种生长快、一次栽培可永续利用的可再生和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不仅在替代塑料方面,还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据测算,中国竹林每年可实现减碳1.97亿吨、固碳1.05亿吨;加工1吨竹材的碳排放量是30千克,分别是钢材的1/216、铝材的1/220、水泥的1/41、塑料的1/19。竹子固碳能力强,是林业碳汇的重要途径。以竹木加工而成的竹木产品和建筑物,固碳时间可达几十年、上百年。

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生态治理研究所所长陈真亮接受《环境经济》采访时表示:“从法治角度来看,‘以竹代塑’契合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仅符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等国家政策要求,而且符合环境保护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要求。”

不过,要强调一点的是,推动“以竹代塑”,并不是说用竹子完全替代塑料。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国家竹产业研究院院长于文吉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说:“竹子不可能完全替代塑料,能替代10%,产值规模就不得了。”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xBcl1_mUgSQ9W7ByPtEsA


小竹子成就大产业(节选)

竹餐具、竹吸管、竹地毯、竹纸袋、竹收纳盒……眼下,“以竹代塑”,减少塑料污染,正成为生活时尚。竹子作为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在许多领域可以替代塑料制品,减少污染。

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生态经济研究所所长顾光同接受《环境经济》采访时介绍说,“以竹代塑”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替代品,具有良好的生态环保性能,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竹子是一种快速生长的植物,可以在短时间内重新生长。相比之下,塑料需要使用石油等有限资源,而且生产过程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是竹子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所需的能源和碳排放量较低。这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三是竹子是天然的有机材料,可以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自然分解。这意味着使用竹子制造的产品不会像塑料制品一样长期存在于环境中,减少了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四是竹子生长需要较少的化肥和农药,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较少;五是竹子的生长还有助于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促进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可见,“以竹代塑”有助于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减少塑料污染,并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

我国是“以竹代塑”的重要倡导者和实践者。2022年11月,中国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在全球深化“以竹代塑”合作,增加绿色竹产品的使用比例,更好发挥竹子在替代塑料产品方面的突出优势和作用,以进一步减少塑料使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了《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产品质量、产品种类、产业规模、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重点产品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与2022年相比,“以竹代塑”主要产品综合附加值提高20%以上,竹材综合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

“随着政策和市场对环保产品的支持,‘以竹代塑’产品在日常生活用品、包装材料、建筑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将会不断扩大。”顾光同表示,“以竹代塑”产业化发展跑出“加速度”,彰显了我国推动绿色发展的决心,也将带来新的市场机遇。这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绿色转型,满足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需求,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商机和发展空间。

具体来看,“以竹代塑”作为可持续替代品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减少对塑料的依赖,还能够促进竹子种植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同时,竹子可以用于制造各种产品,如纸张、餐具、包装材料等,这些产品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此外,政府对于“以竹代塑”产业的支持和政策引导也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投资和发展“以竹代塑”产业,进一步推动其产业化进程。在未来,“以竹代塑”产业在环保意识提升、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有望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竹藤中心竹藤生物质新材料研究所研究员程海涛告诉《环境经济》,竹子的生长速度快、产量高且可再生,这些优势让“以竹代塑”成了一个备受瞩目的新兴产业。在政策的引导下,“以竹代塑”产业正逐渐崛起并展现出很大的潜力。

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虽然“以竹代塑”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是需要看到,当前我国“以竹代塑”发展还存在许多短板,如采收成本、技术设备、市场接纳度等因素,产业加速发展仍面临挑战。

——采收成本高。目前,大部分竹材只能通过人工采收的方式进行,设法降低人力消耗、扩大利润空间,会对从业人员的生产积极性带来有利影响。

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低碳发展研究所所长王懿祥告诉《环境经济》,毛竹采运成本不断上升、竹材收购价格连年下跌,经营效益锐减,竹农积极性严重受挫,使得强集约型模式的竹林越来越多地不再经营而被抛荒。

以一吨毛竹为例,砍伐、装车、运输等环节的人工成本接近于市场平均价格。毛竹林的大面积抛荒,给产业发展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寻找新的发展路径,抛荒面积会持续增长。

“与传统塑料相比,相关竹制品的成本更高,这会直接影响市场竞争力。”程海涛告诉记者,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来降低生产成本。

——规模效应较差。当前,竹产业的规模效益较差,很大程度上受到主要竹产品加工自动化水平低的影响。虽然我国竹资源丰富,竹产业在近些年也得到较快发展,但不少生产车间仍需要大量人工操作,生产线还无法实现自动化流水线生产,预计企业设备的更新换代还需要一段时间。

“这不是山上的问题,是山下的问题。”王懿祥分析指出,当前,竹产业内多是中小微企业,尚未培育出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未能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无法与塑料制品的龙头企业去抗衡。

——技术成熟度不高。程海涛表示,竹子作为替代塑料的材料,需要进一步开发和研究,提高其可塑性、耐用性和加工性能,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市场接纳度低。相较于售价较高的“以竹代塑”产品,不少受访消费者表示还是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低的塑料制品。如何实现从“便宜、能用就好”到“用得好还要更环保”的转变,将绿色环保理念充分转化为实际行动,也将影响竹制品消费市场的深度开发。

“现在的消费者对竹制品没有感情,都不习惯用竹产品。”王懿祥告诉记者,很多年轻人都习惯用塑料袋,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如果用竹篮子买菜很占地,也不方便携带。同时,竹制品相对塑料制品而言价格相对高,大多数消费者难以接受。

在程海涛看来,消费者有认知和接受度,推广“以竹代塑”的产品需要消费者对于环保和绿色产品的意识和接受度提高。加强相关的宣传教育和宣传,提高消费者对于竹子材料的认知和接受度是重要的一环。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x7AKHEPwAH_9WG3K9vYCA


一根翠竹的碳汇“账本”(节选)

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问题威胁着人类健康。寻找塑料替代品是减少塑料使用、减轻塑料污染,是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竹材或为天选之材。我国是竹资源品种最丰富、竹产品生产历史最悠久、竹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国家,竹子集中分布于四川、福建、江西、浙江等16个省份,竹林地面积超过700万公顷,是天然的“水库、钱库、粮库和碳库”。

当然,竹材用途广泛,可实现全竹利用,几乎没有废料。竹产品多元丰富,目前已开发的竹产品种类超过1万种,涉及衣、食、住、行等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刀叉勺、吸管、杯子和盘子等一次性餐具,到家居耐用品,再到工业领域如冷却塔竹格填料、竹缠绕管廊等工业产品,竹制品在很多领域都可以替代塑料产品。竹制品在整个生命周期都保持低碳水平甚至负碳足迹。从碳汇过程来看,竹产品与塑料产品相比,碳足迹为负值。

“之所以倡导‘以竹代塑’,其中一个原因便是竹子全生命周期都能保持固碳作用和低碳水平。特别是《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以后,竹林碳汇的话题引起关注。”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生态经济研究所所长顾光同向《环境经济》介绍,一方面,竹子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碳元素并储存在植物体内,因此竹林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竹子生长迅速,生长期短,且每年都可以进行多次收获,因此种植竹林不仅有助于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还能够稳定地储存大量的碳元素。

“相比之下,传统的塑料制品通常由石油等化石燃料制成,石油开采和制造过程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且塑料制品的使用后也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顾光同说。

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低碳发展研究所所长王懿祥接受《环境经济》采访时告诉记者,通过“以竹代塑”,可以缓解“微塑料”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竹子生长快,固碳能力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吸碳“冠军”。

“竹林具有较强的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大气中的碳排放量。”顾光同告诉记者,具体来说,根据相关研究和估算,一公顷竹林年吸收二氧化碳可达5.09吨,是杉木的1.46倍、热带雨林的1.33倍。这意味着,种植并保护竹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对于减缓气候变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竹藤中心研究员范少辉对此持相似态度。范少辉接受《环境经济》采访时告诉记者,竹林与其他森林类型相比在快速生长和经营管理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竹林面积连年呈快速增加趋势,竹林成材和轮伐周期短,且竹林不经营就会退化,竹林经营管理成本相对较低,竹林的采伐不受限额影响等。这些优势都决定竹林将成为林业减缓气候变化最合适的造林候选树种。

“国际竹藤组织的一份工作报告指出,1公顷集约经营的毛竹林地上植被的年固碳量约为5.1吨(相当于固定二氧化碳13.6吨/年)。根据第九次(2014-2018)森林资源清查评估结果,中国竹林碳储量2.11亿吨,占森林碳储量(91.86亿吨)的2.6%,预计未来中国竹林碳储量所占森林碳储量的比例还会持续增加。”范少辉告诉记者,因此,竹林在森林固碳增汇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竹林碳汇市场,潜力巨大。

“毛竹林及其竹制品在固碳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已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王懿祥表示,毛竹林抛荒和扩张直接影响毛竹主产区森林碳汇功能的发挥,进而会对毛竹主产区实现碳中和带来许多不确定性。大力开发竹林碳汇,推广安吉县的竹林碳汇收储交易机制,按照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标准开展集中经营,在碳汇平台上进行交易,以此提高收购价格,调动竹农经营积极性,增加竹农收入,但同时要防止以开发竹林碳汇之名“跑马圈地”的乱象。

顾光同也提醒道,实际的减碳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竹林的生长情况、管理方式、气候条件等。因此,对于具体的减碳量,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测算和评估。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GaZJXoaQk1RdwgfQcPjnA


上一条:王旭烽教授的读书分享会经浙江卫视采访报道 下一条:沈满洪教授接受《浙江卫视》采访

关闭